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质量工程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民族史本科教学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发布日期:2021-09-20 | 点击数: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示2021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评选结果的通知》。我院以尚衍斌教授、苍铭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民族史本科育人团队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加强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次评选活动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评选,最终获得“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标志着我校在积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团队化、系统化和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与成效。

  • 团队简介

中国民族史本科育人团队,以民族史教研室为依托形成。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的重点院系,历史系成立伊始,以中国民族史、民族学为教学特色,吴文藻、潘光旦、翁独健、费孝通、林耀华、傅乐焕、王锺翰等一大批闻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在本系执教,因此具有深厚的民族史研究和教学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积累,中国民族史本科育人团队不断发展,不仅为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民族通史、族别史、民族关系史等课程,而且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与荣誉称号。

中国民族史本科育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历来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选拔著名高校的优秀博士组成教师队伍。团队的带头人为尚衍斌教授、苍铭教授。本团队共有10人,团队成员学历层次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团队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60岁以上1人, 50-602人,40-504人,25-353人。团队成员以边疆史地和民族历史研究为主要教学、科研领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史和南方民族史两个子团队,掌握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本团队具有突出的教学科研特色,成员的教学和研究领域覆盖中国内陆边疆地区和南北方少数民族,团队成员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掌握满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以及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将民族语言文字的文献与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70多年来,我院培养的从事民族历史研究的教授、研究员遍布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大量的毕业生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相关工作,为国家中国民族历史研究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 专业特色与课程设置

 本专业定位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厚基础、研究型、重特色、有担当”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史学功底、敏锐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民族史学人才,为构建民族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本专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政引领,以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学术引领,打造理论与知识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民族史学育人模式,突出民族语言文学传授和民族语言文献的使用,围绕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层面专业知识,形成“民族历史+民族文献+民族语言的民大史学民族史特色专业,最终培养了解国家、懂得民族、会做研究的历史学拔尖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已形成以中国民族史为核心,以“中国民族史概要”通史性课程为基础,以族别史、区域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民族制度史、民族语言、民族宗教史、民族历史文献学、民族考古、中西交通史等课程配套的综合课程体系。其中通史性必修课程“中国民族史概要”已建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课件获得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其他课程也已建成为校级优秀或合格课程。

 

  • 实践创新教育

中国民族史团队的教学实践,可以分成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一)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课下答疑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开展了读书交流、撰写读书报告、学术讲座等形式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加学生知识面和研究能力,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团队顺应信息化潮流,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目前,已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和《中国民族历史》慕课。

()课外实践教学:通过“参观考察与教学观摩”、“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教育,本团队实现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实践能力突出的年轻史学人才。团队现已建立贵州西江、西藏曲水、内蒙古满洲里等多个教学基地,孵化民族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 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

团队在教学改革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积极将改革成果推广,这体现在:

第一、团队课程资源不断拓展,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果。本团队省部级精品课《中国民族史概要》(修订版)教材已出版,蒙古族史、辽金史、藏族史、历史文献学等教材均多次再版。助力学院“历史学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获得国家民委教育成果一等奖。

第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实践成果广受认可

近十年本专业培养学生500余名,少数民族占50%,为我国民族历史研究培养了大批新星。历史学专业深造率为60%,多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华北五省及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连续三年获冠军或一等奖,5名同学获全国史学新秀奖。自2008年起,我院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历史学特色试验区项目、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共计300余项。丁慧倩老师指导《北京颐和园现存匾额整理及满文转写与相关研究》获得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优秀结项;赵桅老师指导《湘黔地区杨公信仰及其叙事研究》、《锦屏清水江文书反映的苗族山林管理制度》入选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本团队成员的指导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人才。

第三、实现基础学科的协同育人

2019年,学院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人民政府合作,启动西藏自治区曲水县历史文化工程。全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学积极参与,就曲水历史文化、曲水寺庙发展以及曲水非遗传承研究组成了三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在本团队魏建东老师和德倩旺姆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并于2020年展开充分的实地调查,形成阶段性调研成果。

第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本院坚持赴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民族语言和历史知识,探究边疆民族问题,体现新时代历史学的新担当 2012级曹森皓和汪松平两位同学扎根西藏曲水县,在《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发表多篇调研文章。2007届毕业生张小娟校友扎根脱贫攻坚,2020123日中共中央追授张小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本专业、学校乃至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本次获得“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标志着我院在积极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团队化、系统化方面取得的新突破与成效。我院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的示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调动和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投身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学院树德育人的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