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民大校园沉浸在70周年校庆的欢腾氛围中,历史文化学院也迎来65周年院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级校友纷纷重返母校,为民大七十华诞送上诚挚祝福。
再聚母校,共忆韶华
16日下午3点,历史文化学院1980级校友座谈会在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展开。院党委书记刘翠兰老师、原历史系退休教师马骊先生与9位80级校友欢聚一堂,共忆韶华。
座谈会伊始,刘翠兰书记首先对应邀而来的80级校友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各位校友在百忙之中返校“回家”。随后,刘书记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的发展近况。刘书记表示,历史文化学院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院之一,数十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如今,校友们在各自不同的行业辛勤耕耘,成为不同领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值此校庆日到来之际,希望各位优秀校友能够通过座谈会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同时衷心希望广大校友能继续关心和支持学院的改革与发展,为历史文化学院的美好明天献计献策。
80级校友座谈会合影
座谈会交流环节,80级校友共忆往昔、同话当年,并相互分享了此次校庆返校的所思所想。有校友表示,80级学生入学之时适逢改革开放,新风气使我们得以站位高远、视野开阔。而在民大“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引导之下,同学们始终追求真理、蹈厉奋发。不论身在内地或边疆,始终“散而成气,聚而成势”。亦有校友提到,上一次院庆我们没能到场,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我们一直牵挂着母校,牵挂着学院。特别受邀参加座谈会的马骊先生与校友们谈笑风生。虽已82岁高龄,但马老师不仅仍能准确地认出大多数校友,还说出了他们的工作单位、毕业去向。校友们激动万分,师生畅谈往日校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气氛欢快而融洽。
马骊先生回忆往昔
座谈会结束后,参会人员进行了集体合影。刘书记陪同80级校友和马骊先生一同来到文华楼西区一楼,参观“‘南沙考古第一人’——王恒杰先生边疆民族地区考古调查图文展”。心怀感念与敬仰,校友们向王恒杰先生敬献鲜花。
80级校友参观“王恒杰先生事迹展”后合影留念
纸短情长,校友寄语
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秋风不曾易,物是人依旧。80级校友座谈会时短情长,为大家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校友们亦还有许多未及说出的“心声”。我们特别邀请三位80级校友倾情寄语,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声音。
历史系1980级毕业合影
师恩
1980级校友王夷平(独立撰稿人)
人们常说薪火相传,那么历史系当年传给了我什么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生命的意义。老师们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人活着要有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记得有一次我去王恒杰先生家,他正在做饭,一边炒菜一边用残臂举着书,那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患病晚期拒绝住院治疗,用生命换时间、整理南海考古资料,用行为诠释了什么叫人生,什么叫业务。
顾章义老师与王恒杰老师是同班同学,同年到历史系任教。顾老师既是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史老师,也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我们交往了40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很看好我的业务能力,一直期待着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我在90年代末离开了业务岗位,下海经商。我经常回学校家属院去看他。每次见到我,顾老师都很含蓄地劝我不要丢掉业务,尽可能写点东西。有一次他的儿子告诉我,当年顾老师知道我下海经商后,老人家一夜未眠,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一边踱步还一边喃喃自语:“可惜了,可惜了。”这个消息深深地震撼了我,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如果我还能拿起笔给读者奉献点东西,那一定是献给哺育我成长,对学生充满了爱和期待的各位老师们。
1981年,80级蒙古族同学于故宫参加非洲某国元首欢迎礼后,与王恒杰先生在天安门前合影
1981年,80级同学于在故宫欢迎非洲某国元首后集体留影,带队老师为王恒杰先生
传承
80级校友刘利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高级警官)
民大校庆,我们历史文化学院80级的不少同学都返校参加校庆活动。同学们同学院师生和当年班主任座谈,参观王恒杰先生的事迹展览,并纷纷拜访给我们授课的先生。
我就想起了贾敬颜先生,他已经去世多年。先生是河北人,蒙古史大家,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贾先生早年参加阿拉善蒙古人的社会历史文化调查,参与撰写的调查报告《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是关于阿拉善蒙古人社会历史文化的权威资料。贾先生吃住在牧民家里,深入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俗。阿拉善蒙古人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贾先生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很多的牧业知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解读。比如,“风马牛不相及”一词,历代解释无非说马、牛不是同科,不能交配。贾先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大风刮起之时,马顶风跑、牛顺风跑,正是因为风,马牛跑不到一起。
在贺兰山的南寺,贾先生了解到这里有著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将其写进调查报告书中。这也是关于仓央嘉措从西藏出走、落脚在阿拉善的有力证据。先生于此功不可没。因为对游牧文化的喜爱,贾先生还自称伯颜,可想先生的心境。可惜贾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去世了,留下许多未竟的事业。
在我们80级中,有个回族同学王夷平。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宁夏。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也多次到访南寺,并同寺院的老喇嘛桑吉结成好友。桑吉在十年浩劫中,为了保护仓央嘉措的灵骨不被坏人毁坏,乘夜将灵骨背进山里火化,留下了骨灰。在浩劫结束后,才将灵骨请回奉安。王夷平看到寺院简陋,老喇嘛艰难操持寺里的事务,心生为寺院做些事情的念头。恰好,宁夏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托他起草提案。他利用这个机会,起草了《关于深入挖掘贺兰山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将贺兰山东西两麓的内蒙古、宁夏都囊括了进去。这个提案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南寺因而受益,仓央嘉措的灵骨也因此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
师生两代人,就这样围绕仓央嘉措等历史文化载体,分别做出了各自的努力,无形的薪火传承,通过文化的血脉实现了。
1981年,贾敬颜先生给80级校友刘利华写信,贾老师幽默地自称
“历史小贾”
箴言
80级校友马弘毅(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丰台区委员会副主委,
高级经济师、兼职教授)
2021年10月16日周六是我的本科母校七十周年校庆日。回校参加本次校庆两天,见了不少校友、老师、同学,经由面对面交流和多场合旁听,写出一篇个人“感悟” ,作为送给在校师弟师妹的寄语。
①于公于私,不可只想“得到”,不讲对等的“奉献”。唯先有贡献并具长远目光者,才能使自己得意、中意。只讲单方面的索取,相互再好的关系也难以为继。
②永不让人错以为自己无需帮助。逢大事要先问计,绝不弃高见而自以为是。在自己的人生“棋局”上,每遇人生“节点”,切勿无师自通。不要示人什么都懂、什么都已经安排好了,顷刻做出并非考虑周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仓促选择,一定要在允许的时间内,听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考虑。
③时刻提醒自己,用大历史的眼光看人看事,不要用“随波逐流”的浅见。
历史系1980级校友合影(左起:刘利华、邱立、刘小荣、马占彪、
马弘毅、富伟、杨青、王夷平、黄小智)
80级系友致校庆70周年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