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风采 > 正文

“学思践悟 以知促行”专题党课 暨历史学学术研究经验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4-04-26 | 点击数:

2024年4月17日晚19:30,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于丰台校区明德楼346教室、海淀校区1327会议室集中举办“学思践悟 以知促行”专题党课暨历史学学术研究经验分享会。本次党课邀请到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博士张宏超做经验分享。会议由支部书记黎滩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课第一部分,张宏超学长梳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46543

党课第二部分,张宏超学长主要从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的形成、“大一统”思想是古代国家共同体意识的体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觉”的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共同体;古代“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的环境下从“自在”的共同体转向“自觉”的共同体。

张宏超学长内容详实、条理清晰的讲述,使各位党员同志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424CD

作为历史学的学生,我们深知历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和研究,它还承载着对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深刻回答。历史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如何通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共同的历史经历中逐渐凝聚和团结起来的历程。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撰文:边程

供图: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初审:黎滩

复审:冷淼

终审:王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