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的认识,促进历史研究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2025年4月19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博物馆专业硕士班联合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在《中国近现代人物与历史遗迹研究》课程教师、博物馆专业硕士生导师周海建老师的带领下,赴北京市门头沟区京西古道博物馆、斜河涧铁路广场等地开展教学实践暨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探寻古道文脉·感悟历史纵深”为主线,通过实地考察京西古道文化带,将课堂延伸至历史现场,共有20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首站来到国内首家古道专题博物馆——京西古道博物馆。馆内通过沙盘复原的“驼铃古道”,生动再现了千余年来商队穿越燕山山脉、连接晋冀蒙三地的历史场景。在讲解员的专业解说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京西古道不仅是古代北方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汉、蒙、回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特别是明清时期“以煤兴商、因路成镇”的发展模式,充分展现了不同民族在经济协作中形成的共生关系,共同铸就了京津冀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文化格局。师生们通过文物陈列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系统梳理了古道作为“民族交融纽带”的历史脉络:从唐代幽州节度使治下的军事通道,到元代大都“煤粮生命线”,再到明清晋商驼队与本地窑主的协作网络,每一件文物、每一段解说都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斜河涧铁路广场,师生们实地考察了京门铁路旧址,感受工业文明与传统商道的跨时空对话。在周海建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初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门铁路,既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和科技自强的历史见证,也延续着古道“连接多元、促进整合”的文化基因。当蒸汽机车取代传统商队,当中国共产党在京门铁路沿线传播革命思想,不同时期的文明成果在这里交汇融合,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本次活动将课程学习寓于课外实践,创新性地探索了“专业+党建+思政”的融合教育模式。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的王敏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实地触摸古道上的蹄窝,测量铁路轨距的标准,这些亲身体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变得可触可感。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正是要从历史现场中感悟‘团结奋斗’的基因——无论是古代商道上的协作,还是近代铁路建设中的自强,都深刻印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逻辑。”



活动总结环节,周海建老师强调,京西古道的车辙、碑刻、铁轨,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我们今天的考察,不仅是对历史过往的追溯,更是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的切身体验。适值京西古道申遗筹备进行时,此次实地研学也是一堂鲜活的党史教育实践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通过实地走访和专业考察,让历史遗迹成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民族复兴力量贡献了学术智慧与青春活力。
撰稿:母茜文
供图:金小晶
初审:周海建
复审:盛肖霞
终审:王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