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实践创新 > 正文

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 | 乔新华教授“在空间中理解时间:田野之于历史学的意义”讲座纪要

【发布日期:2022-07-01 | 点击数:

2022年6月30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第四场讲座通过线上平台“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乔新华教授主讲,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安艺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和对谈人,主题为“在空间中理解时间:田野之于历史学的意义”。

本次讲座内容分为五部分:引言:史学观念变革下“田野”与“历史”之关系再认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深描:空间中的“结构过程”;从传世文献到生活世界:田野中的“礼仪标识”;从古今叙述到逆推顺述:区域的“历史性时刻”;结语:走在乡土上。

讲座伊始,主讲人首先进行了题解。带着历史学为什么要进入“田野”的提问,主讲人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研究实践,一方面从历史哲学层面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史学观念变革下“历史”与“田野”的关系,以及在今天呈现出怎样的“新意”,并指出“田野”之于历史学的“新意”可以通过对近20年来区域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旨趣中得以观察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山西洪洞大槐树个案研究实践进一步细致解读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概念,进而理解“田野”之于历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同时希望把跟随导师赵世瑜先生的学习体会分享给线上的本科生。

主讲人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和传说做了简要介绍,并对20世纪相关学术史做了简要总结。山西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燕幽,是中国早期历史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既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笔下《玉堂春落难逢夫》故事的发生地,又是明清以来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和认定的祖先发源地。总体来讲,在传统移民史研究取向下,20世纪学界围绕大槐树问题在资料搜集整理和作为事件的移民史实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几乎都把民间流传的“祖先是明初从山西洪洞来的”说法作为研究的一个既定的前提,因此研究的内容一则是描述此次移民的史实,二则是在此基础上分析移民的原因并试图复原明初山西向外移民的时间、次数、路线等。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的大槐树移民问题提出了疑问。

主讲人指出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新的研究思路。一方面从洪洞外部来考察不同地方的人、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说自己从洪洞而来;另一方面从洪洞内部来考察是什么样的特质让数千万人认定洪洞为祖先发源地。赵世瑜先生的研究主要侧重从洪洞外部入手,乔新华老师的研究则侧重从洪洞内部探索它如何会超出地域本身范围成为特定的象征,也可以概括为“在洪洞发现历史”。这两个方向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主讲人主要从金元以来洪洞的长时段历史中探讨了洪洞何以成名的内在肌理。通过“复形脚趾甲”传说看出,族群认同常常是在文化、社会界限相当模糊的族群互动中发生,界限模糊导致认同的危机和认同的必要性。从早期的家谱和墓志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移民传说,甚至连迁出地的记述也不甚具体。但是,进入晚清民国以后,家谱中的移民传说就变得越来越统一,而迁出地的表述也越来越具体。这个演变过程,恰好与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同步。

主讲人对大槐树传说的形成做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洪洞士绅一直在做“地方史”的大文章,从金元族群互动下对师旷、皋陶的发明,到明初朱元璋礼法之治背景下对皋陶、师旷的重新塑造,再到晚明华夷之辩及道统论思潮下对皋陶的再塑造,最后到晚清民国“民族—国家”建构下对大槐树的利用,洪洞形象一步步地凸显出来。由于地方始终在国家主流话语下对“文化传统”进行灵活地阐释和塑造,因此洪洞形象逐渐超越地域本身,而在事实上成为一个文化根祖形象。也正是因为士绅在地方上凸显国家形象,洪洞才超越地域本身范围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最终成为一个特定的象征。主讲人将时空结合的研究方法放置于具体个案中进行阐释,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

最后,主讲人认为与“边陲地带”一样,族群问题是影响北方地方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二者不同的是,地方历史呈现的族群问题不一样,所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说结构过程是我们的研究对象,礼仪标识是研究的切入点,那么逆推顺述就是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或技术。所谓逆推顺述,就是将在自己的田野点观察到的、依然活着的结构要素,推到它们有材料可证的历史起点,然后再从这个起点,将这些结构要素一一向晚近叙述,最后概括出该区域历史的结构过程。

安艺舟老师对乔新华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予以点评。她认为,乔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让人受益匪浅。乔老师从田野对历史学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对诸多前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对前人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举出自己所研究的洪洞大槐树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田野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一方面,乔老师的研究涉及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问题,论证了占据社会多数的小传统文化,是怎样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化,最终和大传统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新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大槐树的概念实则也是后世不断构建起的集体记忆。乔老师将历史学的文本解读、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极富启发意义。最后,乔老师介绍的“逆推顺述”的研究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在安艺舟老师的主持下,乔新华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至此,乔新华老师的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人:孙赫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