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实践创新 > 正文

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 |魏文副研究员“多元学科视角下田野工作的思路、方法和经验:以明代河西地区鲁土司家族寺院的考察为例”讲座纪要

【发布日期:2022-07-01 | 点击数:

2022年6月29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第三场讲座通过线上平台“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魏文老师主讲,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传播老师担任主持人和对谈人,主题为“多元学科视角下田野工作的思路、方法和经验:以明代河西地区鲁土司家族寺院的考察为例”。

本次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田野考察的意义、多学科视域下的田野考察、田野考察需要掌握的一些技能等几个方面对田野考察的功能和具体方法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以鲁土司家族寺院考察为典型案例对第一部分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讲座的第一部分,魏文老师分析了田野考察的意义。田野考察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获得经验。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汲取的知识,同实践参与和直观感受得到的经验,共同构成训练头脑的方法。

田野考察的首要目的是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此前未知的新材料,同时确定此前已知道的材料,特别是他者采集和转述的材料,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现状和以前的他者描述或是亲身采集的材料有什么区别或变化等。此外,我们也要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其原生环境或大的地理范畴下进行考量,考察他们处在何种结构秩序和文化环境中。这些对于我们日后案头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魏文老师在进一步讨论多学科视域下的田野考察时,认为田野考察牵涉历史、民族、宗教等多重维度,我们应当将其置于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域之下加以认识和实践。具体说来,田野考察接触到的物质性材料十分丰富,包括壁画、建筑、碑铭、古籍档案等,这些物质材料可以用各种学科进行阐释和研究,其蕴含的学术价值是多元化的。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不同学科视角和思考维度下多向产出才是合理的。而且,多学科交叉性又能互相促进、拓展和加深各自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魏文老师也分享了田野考察需要具备的一些技能和注意事项,包括测量、画图和记录、用电脑软件绘图、拍照以及整理图片的方法等。

讲座的第二部分,魏文老师以“河西明代鲁土司家族寺院考察”为实例展现多学科田野考察的过程和研究成果。魏文老师首先讲到河西明代鲁土司家族寺院形成的背景。鉴于鲁土司是明清两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制度较为完善的土司,对其属寺的考察,必然会在研究明清统治者经营西北的施政方略、土司制度以及西北地区宗教信仰、佛教美术等方面提供重要学术信息。

魏文老师于2008年8月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宫廷部、永登县鲁土司衙门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对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感恩寺、妙因寺等属寺,以及周边相关区域进行了田野考察。讲座列举了此次考察中的三个典型考察案例。

首先列举的是红城子镇鲁土司家族的属寺感恩寺。此寺为五到七世鲁土司三代人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兴建,目前保存下来较为完整始建时期风貌。考察队运用艺术史考察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对寺内的建筑、壁画和雕塑进行了测量、绘图和拍照。对主殿大雄宝殿天顶彩画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出天顶平棋彩画的布局及其反映的宗教思想是整个汉式大木构建筑设计的基础。其平面布局吸收了来自卫藏15世纪初所开创的白居寺吉祥多门塔“万神殿式”做法,利用平棊和斗八藻井进行巧妙的规划和设计,绘制出四部密续各类曼荼罗、尊神图像,按照由高向低的次第,由中心向外依次排布,最终在天顶组成一个完备的佛教神系,创造出一种即遵循汉地建筑文化传统,又具象化地体现藏传佛教密教思想的神圣空间。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寺中保留下来的汉、藏文二体建寺碑。石碑正面是汉文碑记,其观者是朝廷派来此地的流官和武将,因此汉文碑记的内容鲜明地体现出明代官方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和三教观。更深一层就是表现对明廷皇权及其秩序的宣誓和效忠,由此建立自己的政治和身份认同,进而巩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而背后藏文碑记的观者是藏族僧俗,藏文碑记揭示了鲁土司家族实系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汗庭四大怯薛之一、速勒都思氏(sūldūs)锁儿罕·失刺(Sūrğān šireh)之子沈白(Chimbai)一系后人统领的部落,被窝阔台大汗封赐给了镇守河西的太子阔端,辗转迁徙于凉州一带定居下来。碑记还极力将鲁土司的家族史放进十三世纪蒙元以来重新塑造的佛教化的西藏历史叙述脉络中,从而获得其血脉、政教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碑文塑造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认同,但都隐喻着鲁土司家族依依东望和世守其土的这种两面性。

其次列举的是鲁土司衙门旁边的家庙妙因寺。考察队对妙因寺的建筑和绘画也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测绘和拍照。寺中的万岁殿由明代鲁土司的创业始祖陕西行都司土官指挥鲁失伽建造,现存彩画仍为15世纪之旧物。多吉羌殿由钦差镇守庄浪右军都督府同知鲁鉴所建,现存彩画为康熙年间所重绘。考察队还对无法进行全息扫描和拍摄的万岁殿转经回廊佛传故事壁画进行了手绘,为日后案头的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最为基础而准确的研究材料。

最后魏文老师分享了在永登县博物馆的考察内容。考察队按照传统版本学的办法对大量汉文大藏经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拍照。对鲁土司家族寺庙的唐卡和造像,也运用艺术史的方法进行了鉴定和著录。

王传播老师对魏文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予以点评。他高度评价魏文老 师所参与的考察团队对感恩寺、妙因寺等鲁土司家族寺院的考察成果,认为这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很难复制的。参与到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对同学们的理论研究、信息搜集与整合等方面的能力会有非常大的提升。同时王传播老师也分享了几点自己的感受:第一是田野考察中所应用到的新工具、新技术,会为人文学科提供新观察和新视野,进而推动新史学的书写;第二是在田野考察中,不要被“地理边界”、“学科边界”等边界意识限制了我们对考察对象的认知,要从历史的、人文的角度系统感受研究对象;第三是要做好田野考察前的各项准备,其中学习一定程度的民族语言,能够很好地提升一手材料的搜集效率;第四是田野考察对推进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回归原境,建立对历史时空的体验感与想象力,是一种尤为珍贵的人文素养。

在王传播老师的主持下,魏文老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张进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