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实践创新 > 正文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学院线上教学侧记

【发布日期:2022-04-14 |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教学与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史学人才。

受新冠疫情影响,新学期的各门课程暂时只能采取线上教学形式。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学院老师在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教学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的讲授,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为学生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以及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发挥史学独特的思想引领作用。

民族史

丁慧倩:《中国边疆历史地理》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9C70B6BE785410DF9231DE6BB4D_9EFDE46A_A8080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的主干课程,由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中国民族史教研室”的老师丁慧倩讲授。民族史教研室历来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中国边疆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各民族在开拓中国疆域时的共同作用,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丁慧倩老师围绕中国历史地理学和边疆史地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设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古今疆域的变化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政区制度的沿革、历代王朝边疆政区的变化、边疆治理的方法以及边疆交通地理等几个部分。丁慧倩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两个课程目标:一是扩大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知识的了解,了解历史上人地互动的关系及其特点和规律,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明了中国古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过程。二是了解中国边疆的历史内涵,掌握历代边疆管理的方法和建置的特点,明了其历史延续性和历代的独特性。

同学们通过《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明确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20级实验班的耿广牧同学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地理学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她认为人类的活动从来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无论生产力发达与否,都回避不了客观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活动的影响。我国边疆地区具有较内地更加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因此对于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的基础性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耿广牧同学对丁慧倩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评价,她表示:丁慧倩老师的语言生动风趣,课堂内容充实,历史地理的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师则会结合个人经历,举出相关实例,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此外,老师每节课都会精选相关的阅读材料,便于同学们巩固、拓展课堂所学。

中国古代史

李鸿宾:《隋唐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新探索

《隋唐史》课程的基础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唐史四讲》MOOC,也是入选2022年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虚拟教研室”之后开设的一门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它既是虚拟教研室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院课程思政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对此前《唐史四讲》MOOC的新拓展。李鸿宾老师在疫情之下的网络教学中,尽可能跟学生互动,经常就课程中的话题与学生展开引申式问答。譬如第二讲“唐朝是怎么建国的”涉及唐朝在那个时代的世界影响,李鸿宾老师采纳雅思贝尔斯“轴心时代”一词的描述,并随机提问了几位同学该词最早的采用者、与唐朝同时代其他王朝的情况等相关问题,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平常阅读积累予以回应,效果令人满意。李鸿宾老师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为教学重要内容,细细讲述隋唐时期,大一统格局进一步扩展,国家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扩大。此外,他还会抽出一点时间谈治学体会,希望同学们注重学术作品的阅读,提高分析能力,获得实质性进步。

2020级基地班的何思毅切身体会到《隋唐史》课程的“问题导向”特点——老师会从具体问题切入从而引发同学思考。例如:唐朝的建国之路一课,老师从统治对象入手论述了唐王朝建立的特点;又从唐代有关管理胡人制度的设立,引申到这些制度的适时性与发展状况。从每一节隋唐史课程中她都能感受其涵盖了诸多学术问题,李鸿宾老师的教学方式使得她在自身问题意识得到锻炼、阅读史料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对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情形下,隋唐走向又一次的大一统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一体性。

2020级基地班屈刘鑫通过四次线上隋唐史网课学习,获得了对于隋唐史新的体会。她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讲中,老师所讲述的以杨坚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与关陇集团的势力,使她对陈寅恪先生的“关陇贵族集团论”与“关中本位政策”有了更丰满的认识。而第三讲则揭橥了盛唐的另一面:唐朝短短五十年南北兼跨的局面耗光了它的政治能量,王朝内部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中原人群与突厥等少数民族人群又缺乏深度的思想和情感认同,这造成“天可汗”式众星拱月般的南北经营局面一朝解体。隋唐史的课程让她触摸到了一个更为真实且有历史感的隋唐,李老师的旁征博引、博闻强识、幽默风趣及对史料的精确分析使她受益良多。

微信图片_20220327111835

中国近现代史

项浩男:《边疆民族史》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B261AE81248B910FFCBAE41E69B_E9F9F1C4_2C1282

《边疆民族史》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专业基础课,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老师项浩男开设,授课内容为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的发展历史。项浩男老师完整讲述了从晚清到共和国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与实践,从清政府的理藩制度与“多元一体”帝国的经验,到辛亥革命对边疆民族的冲击、国民党政权与各边疆民族地区关系之演变,最后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民族制度以及建国后开展的民族识别活动。本门课程力图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历程、演变脉络的基础上,从边疆与民族两个维度出发,立足中央与地方、核心与边缘、内地与边疆、危机与重构、转型与延续等多重视角,完整叙述晚清、民国、共和国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与实践。从古代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过程中,由“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凝聚“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在救亡图存的尝试中、在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转变为了“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各民族儿女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在课程教学中,项浩男老师指导同学们充分运用地图、图片、档案、报刊、社会调查等学习资源,极大丰富了线上教学的知识来源。同时,项浩男老师引入虚拟仿真实验等先进技术手段,让同学们走进历史之中,切实感受近代中国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变迁。同学们表示,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以类似游戏的仿真模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新颖的实验形式与恰到好处的记忆点能令人很好的记住知识点,实验的三个阶段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了民族观念的变化。

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边疆民族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项浩男老师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选课同学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史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演变线索,掌握清朝以来历代中央政权的边疆民族理念、政策及相应的实践,熟悉中国近现代疆域的变迁,领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升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的视野与学术能力,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远立意、深广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01

虚拟实验1

世界史

陈林博:《全球史导论》

全球史视野下的现代民族国家

《全球史导论》是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老师陈林博面对大一本科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教学中,陈林博老师始终坚持让网络服务课堂而非牵制教学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术动态,他选取多本深具影响的全球史论著在课上分析研讨,结合学生对史学著作泛读、精读情况,共同展开讨论。一方面,陈老师让同学们认识到“从‘世界’到‘全球’”,并不是一种修辞学上的投机取巧,这种变化反映的是从什么角度和理论出发,以何种要素为重点,意在和怎样的时代氛围契合进而叙述关于这个星球过往故事的变迁。另一方面,陈老师围绕“从全球史角度思考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问题”展开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同学思考中国史与全球史的融通的必要性、融通学习的方法以及该模式下,理解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旨通过导论式教学,让同学们从真正进入全球史学习之前,就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理念牢记于心,而后运用于学。

2021级历史学1班孙逸凡在课程之外继续拓展思维,他谈到,世界史学者刘新成指出:“宏观世界史学的本初指向,即探讨人类历史的统一性,这种探讨是该分支学科的存在前提,放弃这种探讨无异于学科的自我取缔。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诚如其言,在全球叙事的黄金时代,中国的历史书写唯有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积极向跨国的和全球的语境开放,才能为更具普遍意义的全球史形成作出贡献,最终产生经过重新空间化的民族叙事,它将成为联系中国的民族性过去和全球性当下的纽带。这种新的叙事虽然保留了本民族过往的经验和愿望,但并不意味着狭隘的或者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因为其得以存在的空间基础——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包容性的而非排他性的——势必消融民族主义话语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线性时间意识。而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历史漩涡,正是陈老师所讲授全球史课程的应有之义。

2021级历史学1班的徐信庭通过《全球史导论》课程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不断内聚发展的民族,它的形成过程与不同时期中外交往的历程息息相关。而全球史侧重的全局视角为透彻研究这种历程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将中华民族的发展置于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探讨后,能够加深同学对中华民族国家建构问题的理解、对中华民族“内聚式发展”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现代中华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从而使他深刻意识到加深中外交流对让民族兴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全球史的课程中,他表示会更加注重将民族发展史与中外交往史联系起来考虑历史问题,从新角度出发,获得新认识。

微信图片_20220327111843

微信图片_2022032711184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