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 > 实践创新 > 正文

“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温春来教授讲座纪要

【发布日期:2020-07-12 | 点击数:

2020711日,我院“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正式开始。第一讲“在田野中探寻历史”,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老师主讲,对谈人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民俗研究》编辑部主任龙圣老师。

 

温春来老师将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田野是史学的传统、历史学与田野的“分手”、田野的重新发现、怎样在田野中探寻历史。他结合自身田野调查实例并以第四部分为重点展开讲座。

温老师以“史”字的历史溯源为切入,提出在中国传统史学开始之初,司马迁在作《史记》以前便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司马迁在田野过程中所获得的史料是其作《史记》的一个重要依托。相对于中国对“历史”一词的理解,西方“历史”一词则因国而异,但是概括来说,“历史”一词的初义都是指对事件的纪录,这足以证明历史学实起于纪录的历史。综合中西方的“历史”,温老师提出田野本来就是历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但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学者对于文字的崇拜,对“口说无凭”坚信,使得历史的撰写愈来愈依赖于文献材料。最终,在文字史料日渐丰富的同时,田野便逐渐与历史学“分手”。

到了近代,史学家越来越发现历史学与田野“分手”并不可行,这是因为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史料需求的越来越广泛。历史学家要研究过去的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的信息毕竟有许多不记载于文字,不要说普罗大众,即便是精英阶层的许多信息,在文字中也没有反映。要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历史,必须大力发掘文献之外的史料,因此,田野的必要性便又一次展现在学者的面前,田野的意义被重新发现。田野对于补充以及正确解读文献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对文献的语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献本身的信息也更加完整。通过调查还可以校正文献的偏差,弥补历史学研究中枯坐图书馆的不足。温老师以李仕安的口述史调查为例,为我们生动地分析了田野调查的优势,以及田野对补充文献语境、完善文献信息和校正文献偏差的意义。

接下来温春来老师就田野调查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着重讲述了口碑资料的调查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温老师首先先介绍了口述史这种特殊的口碑资料,认为口述史作为有声的历史展示了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口述史的精神正在于平民化与群众性。接着温老师讲了搜集口碑资料的一些方法与心得。在访谈之前,访谈者要明确访谈的目的、确定访谈地点、联系受访者并进行充分的事前准备,即充分了解受访者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及其所调查社区的礼仪知识。访谈者要对问题的内容、数量和提问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获取受访者所经历过的历史信息。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注意访谈的环境,尽量避免受访者的思路和表达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在与受访者交流中要注意引导而非诱导,要聆听受访者真实的想法而非使其迎合访谈者固定思维中的“正确答案”。访谈者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观念、知识结构、谈话态度对访谈内容的形塑并及时修正。当然在访谈中也要注意甄别受访者是否出现时空错乱与记忆错误的现象。当然不是说“错误”的回答没有意义,从历史记忆与当事人心态的角度去看,这种回答也是“真实”的,但须从另外的学术视角去予以分析。

除口述史外,田野调查还需要对礼仪风俗、遗迹遗物、建筑布局以及环境变迁等问题予以关注。温老师分享了他对云南东川矿区社会的调查,展现了他在田野中对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变迁过程的思考。

综上,温老师认为田野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补充文献材料,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认知不同层面的历史,并能够改变对既有文献材料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富于立体感和整体性的历史。

龙圣老师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温老师从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出发,讲到历史学做田野的原因和意义,比较系统的梳理了具体做田野的方法与技巧,分享了自己许多珍贵的田野经验,讲座的内容能够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在龙圣老师的主持下,温春来老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希望本次讲座能够对同学们未来的田野调查工作有所帮助。至此,温春来老师的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