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向灾而生、内化为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4-07-17 | 点击数:

2024年7月13-14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三交”史数据库中心主办,“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组、“中华民族灾害文化的传承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研究”项目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向灾而生、内化为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5A8

与会专家学者在中央民族大学大礼堂前合影

来自中国地震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等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研究”为主题,紧紧围绕西南民族地区灾害应对的官方机制、民间机制、救灾思想的演变、防灾减灾的地方性知识、灾害文化与文化防灾的实践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琼教授主持。

12425

“向灾而生、内化为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鹏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情况及历史文化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充分肯定了以周琼教授为主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团队十余年来在西南边疆民族史、环境史、灾害史、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贡献。陈鹏教授表示,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区域,该地区的灾害文化及应对机制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周琼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组深入开展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思想与应对机制的研究,对中国开展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智,共同为推进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EAA1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鹏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在开幕式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委会主任余新忠教授分别致辞。夏明方教授回顾并总结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负责人周琼教授的学术历程及研究特点,对周琼教授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环境史、灾害史、医疗社会史、生态文明领域所取得的科研业绩和咨政议政的重要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与此同时,夏明方教授亦对周琼教授开展的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在近年来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充满了期许。

148EC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新忠教授表示,周琼教授借助瘴气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深入拓展环境史、灾害史、医疗疾病史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和成果皆涉及灾害史的领域,她早期研究的瘴气属于医疗社会史范畴,但亦是疫灾的内容。余新忠教授指出,周琼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组组建了一支由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优秀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余新忠教授认为,项目组在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灾害数据资源整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灾害史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灾害史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具体成果产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研究对西南地区的灾害文化研究和防灾救灾减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71B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AA20

周琼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委会主任夏明方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委会主任余新忠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学系沈宇斌副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3EE44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作开幕式主旨报告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蕴含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共同揭示了灾害文化生态的因应协同效应,并以其交互性实践推动并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挖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通过学术交流和探讨,深化并开拓了中国灾害文化研究的领域和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重建策略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为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西南少数民族的灾害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文献记载和口耳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防灾减灾观念和灾害应对机制,这些防灾减灾思想何灾害应对机制不仅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还对现代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灾害应对经验和独特的灾害文化,这些文化元素中蕴含着深刻的防灾减灾思想,与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揭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智慧和策略,为现代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洞见,有利于助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的提升,对中华民族灾害文化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亦大有裨益。

2024年7月14日上午,“向灾而生、内化为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灾害思想及应对机制研究”学术会议顺利闭幕。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主持闭幕式,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卜风贤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刘荣昆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聂选华老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艳波老师分别做了会议总结发言。“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在周琼教授的带领何指导下下,深入开展灾害文化田野调查,高度重视灾害史料收集、灾害史实实证调查、灾害数据采集和防灾减灾案例分析,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从多学科、多角度解读和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史。

49D00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主持闭幕式

44694

陕西师范大学卜风贤老师作会议总结

在闭幕式上,聂选华老师代表项目组就项目进展情况、结项要求、达成目标等分别做了详细汇报,对项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项目培育、学位论文、创新团队、荣誉奖项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逐一解释。他指出,目前取得的成果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还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数据支撑。

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和会议召集人,周琼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她对应邀莅临中央民族大学参加此次学术会议的与会专家、项目组成员以及会务组表示感谢。周琼表示,项目团队开展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思想与应对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存智慧。首先,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思想和应对机制。这些思想和机制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其次,西南少数民族的灾害应对机制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诸如西南少数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组织社区、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利用传统知识来减轻灾害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在建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学习和借鉴。此外,开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灾害文化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灾害危机和风险挑战,系统分析西南少数民族的灾害思想和应对机制,可以为我们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灾害和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资鉴。

2024年7月15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一同前往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文物展”,本次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其中,“大一统”单元从思想理念、制度实践、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展出的古籍如《春秋公羊传》《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不同文字版本的《孟子》等,生动呈现了“大一统”理念的形成和传承。“大交融”单元从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三个方面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该展品包括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古代兵器、少数民族服饰等,反映了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和情感融合方面的历史。“大团结”单元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展品包括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及回信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历程。各位参加观展的专家学者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文物展”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和历史教育机会,展览详细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充分领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并且深刻领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178D7

与会专家学者在参观北京民族文化宫后合影


文字:曾磊 

摄影:高翔

初审:周琼

复审:陈鹏

终审:彭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