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下午2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强基史学系列讲座”在丰台校区日新楼104举办。本次讲座题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前景展望》,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王慧芝老师,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林博老师主持。讲座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我院胡晔老师及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本科生和其他院系的旁听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老师自本科学习时便深耕拉美领域,长期从事当代中拉关系研究,对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与中拉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她首先从中拉早期的接触开始讲起,对于中拉在古代的文化接触,学者们提出了白令海峡桥迁移说、扶桑国假说、殷人东渡说等等说法。大航海时代的“马尼拉大帆船”是中拉早期贸易往来的鲜明例证,拉美地区白银的大量输入,促进了明清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世纪后期到20世界头十年,清王朝同五个拉美国家建交,美洲的第一家唐人街就出现在墨西哥,华人华侨甚至参与了古巴的独立战争,在其中作出了相当贡献。二战后初期,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增至13个。
随后,王老师讲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的历史分期问题。她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拉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正常化的奠基阶段(1949-1969) 、稳步发展阶段(1970-1999)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0-2011) 、优化升级新阶段(2012年以来)。1952年后拉美国家中出现大量中拉友好的民间机构,例如智利阿连德时期就与华交流众多,而智利的对华关系一直比较务实。1970年尼克松访华后,1970-1977年迎来了一波建交高潮,中国与拉美国家大量建交。当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之后,中拉经济关系大幅发展,也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中国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了中拉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会越来越多。
王慧芝老师重点讲授了当代的中拉关系。中拉论坛的成立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中拉经贸关系是中拉关系的原动力,中国的过剩产能可以和拉美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互补;中拉在对美战略上的相互借重是中拉论坛形成及推进的根本保障;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一带一路”与中拉论坛相互促进。近年来,中拉论坛建设成就斐然。论坛机制日益完善,助推中拉整体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论坛示范意义明显,助力中拉合作从经贸引领转向多轮驱动。但她也指出,拉美国家内部的复杂性、拉美形势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对中拉合作的干扰和破坏等因素,制约了论坛的建设。中拉合作任重而道远。
王慧芝老师的讲座结束后,胡晔老师称赞王老师以十分专业而精彩的讲授,结合拉美历史与现实政治,填补了同学们在拉美史方面的许多认知空白,与我院的世界史教学互补,极大地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陈林博老师称赞王老师讲座的三大亮点:(1)贯穿古今,在脉络和思路上十分清晰;(2)把复杂的东西讲得浅显易懂,给人娓娓道来之感;(3)干货满满,兼具宏大框架和历史细节。最后,王慧芝老师对现场同学们的发言提问一一做了详细解答,涉及阿根廷的民族主义问题,中国和拉美国家交往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拉美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对于拉美国家环境的影响,拉美能否打破原材料供应方地位等议题,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