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卢华老师应邀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4-05-31 | 点击数:

2024年5月23日19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评天下”系列讲座之“革命的机制:以交大青年学生许邦和的日记为中心(1925—1930)”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华教授,主持人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陈林博老师。讲座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校内师生共有百余人参加。

讲座开始之前,陈林博老师首先向卢华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向同学们介绍了卢华教授及其研究领域。

讲座伊始,卢华教授通过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研究这一选题的缘起以及自己的研究目标,将话题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革命的机制:以交大青年学生许邦和的日记为中心(1925—1930)”,并展示自己的报告框架。

首先,卢华教授对这一选题的学术前史进行梳理。卢教授简要介绍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启蒙运动的认识和反思、以及由此兴起的反理性主义思潮和对“情感”的再审视,指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情感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并特别说明本次讲座中的“情感”是广义上的情感,包含情感和意志。此外,卢教授分别梳理近几年从理性视角和情感视角进行的思想史研究,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介。通过以上概述,卢教授点明自己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于青年学生许邦和情感脉络的研究,以自下而上的角度研究当时人民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分析、剖析其思想中的情感与伦理思考。

随即,卢华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许邦和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卢教授讲解了许家在上海发家兴起和之后迁至天津的历史以及许家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许邦和的日记分析后五四时代新式思想观念对于许邦和——以及其所属的青年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家庭关系、恋爱生活上的影响、即为他们带来的感伤情感。

之后,卢华教授讲述青年许邦和克服家庭、恋爱感伤的方式——阅读。卢教授讲道,由许邦和的日记可以看出其在课堂之外钟爱阅读,他阅读了大量当时出版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并尤其喜爱小说。他所读外国小说多是苏俄、日本革命小说的翻译本,这些作品给予他克服感伤的勇气和动力;在中国作家中则极其喜爱鲁迅和郭沫若。根据日记内容,许邦和在阅读之后获得了一种非线性结果,将视线转向通过寻求真理来实现社会改造。

再后,卢华教授介绍又日记反映的许邦和从感伤到忏悔的情感转变,这是由他在抗争政治中的自我反省导致的。卢教授讲道,许邦和对于自己买办资产阶级家庭的出身、日常中“奢侈”消费、恋爱等的惭愧,这源自其本人性格的软弱、家庭经济情况恶化及阶层变迁的状况、以及俄国知识阶层的革命启蒙与民粹精神的影响。

许邦和以两种方法超克自己的感伤情感:一是阅读世界中革命者的革命体验,他在阅读中受到无产阶级的精神的吸引,由此对这一阶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斗争,他对曾经的革命者的堕落进行批判,对留学生回国仍找不到工作表达质疑。从此阶段的日记中,卢教授找到了许邦和在转型时代的时间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心态、理论阅读的目标、努力方向和生活动力、在积极牺牲的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思想转变等内容。

最后,卢华教授讲解许邦和作为生活方式的革命。卢教授将情感脉络、组织脉络、咨询网络联系起来,谈及许邦和在时代中诞生的感伤的个人情感在革命组织和政治运动中得到缓解,而他的日记也在加入共产党后截止、没有后续。

卢华教授的讲授结束后,陈林博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将许邦和的个人情感与普遍性的现实生活相联结,以帮助同学们对于这一课题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和一定程度上的共情。讲座的最后,线下线上的同学们根据讲座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卢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作出了详实的解答。

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本学期的“史评天下”活动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从趣味性十足的角度,深化了同学们对情感与思想史研究的认识,提增了同学们对于该研究方向的了解与兴趣,最后的师生互动更是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思维广度。相信与会的各位都将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