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研究员应邀到历史文化学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4-04-24 | 点击数:

2024年4月16日晚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李大龙研究员应邀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讲座。讲座题目为“客观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令志主持,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哈斯巴根出席。讲座异常精彩,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听众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大龙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自己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的研究缘起。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总体情况,即主要是从2016年开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李老师解释了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其后,通过对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分析,李大龙研究员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需要民族学界的参与,各个学科的参与,而且需要更新研究观念。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展开:

一、从“国家”的视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及其属性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界定,李大龙研究员先解释了与其息息相关的“中华民族”概念的使用、界定和内涵。即从梁启超最初开始命名和使用“中华民族”,到顾颉刚界定“中华民族”的概念,再到费孝通在顾颉刚的基础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探索。进而解释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性质的不同之处,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使用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华儿女”“全国各族人民”等概念的含义。最后,李大龙研究员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和区分,并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界定进行了分析和肯定。

二、从“天下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视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及其属性有了基本的界定之后,李大龙研究员接着讲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如何超越王朝史观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李大龙研究员首先指出,在传统的历代王朝史观下我们是无法给予“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一个自圆其说的答案。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历代王朝史观,因为历代王朝历史涵盖的“中国”虽然是中国历史的主干,但不是全部,“中国”只是“天下”的一部分。其次李大龙研究员讲述了史籍中关于“天下国家”的书写和含义。再次李大龙研究员对中国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并且从传统王朝国家的“有疆无界”到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将此历程归结为“自然凝聚,碰撞底定”。最后解释道,中国历代王朝具有延续性,延续的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样态。

三、从传统“五方之民”“华夷一体”视域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对“族类”和近代以来传入的“民族(nation)”两种概念加以区分和阐释以后,李大龙研究员指出,从中华大地上人群划分的传统看,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人群在构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共同体,并不存在“建构”的问题。客观完善的诠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需要观念的改变,不仅要分清楚两种不同话语体系差异,更要在“五方之民”“华夷一体”等传统观念视角下认识和诠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李老师与我们分享,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人群称呼,并不是单纯的概念使用问题,“人”和“族”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认识,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话语体系,将“人”改为“族”不仅容易对史书的记载出现误读,在西方“民族”语境下也难以理解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过程。

四、从“天下”的视域确立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史观

李大龙研究员讲授道,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客观诠释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国”并非专指王朝的疆域,其适用的场景是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政权对“正统”乃至“大一统”的博弈,将其引入“历代国土范围”“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和其性质并非完全吻合,不仅无助于讨论的深入反而极容易将讨论引入到“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历代王朝和非历代王朝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共同缔造,不存在谁加入谁的问题。李老师以水系比喻,为我们讲述了历代王朝(中国)是干流(黄河),边疆(非中国)是支流(非黄河),同属“中国(多民族国家)”(黄河水系)。全面书写才能完整客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以整体的视角,用中华文明统领整个叙述。二是虽然以历代王初存在的时间作为划分每讲的时段,但具体叙述则超越了历代王朝的涵盖范围。三是设置前序和小节,用意也在超越历代王朝。

讲座最后,李大龙研究员进行了总结,认为实现“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四个共同”指引下构建一个有关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完善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在中华大地上众多人群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既需要历史学学者的积极参与,但更需要超越已有历代王史观、“民族(nation)”观念,更新一系列观念才能实现。

在赵令志教授的主持下,李大龙研究员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