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清华大学郭伟涛副教授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4-03-19 | 点击数:

2024年3月12日晚,历史文化学院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郭伟涛副教授于文华楼1327室主讲了题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和发展》的讲座。讲座由我院雷虹霁教授主持。郭老师将出土古纸实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重新探讨造纸术的起源与发展。我院部分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郭老师首先对造纸术起源的传统观点及20世纪以来的新观点进行了介绍,指西汉中期已经出现纸的观点成为目前学界主流。随即对出土古纸实物如放马滩纸、玉门关纸、查科尔帖纸、悬泉纸以及大陆学界较少关注的高勒毛都纸进行了综理分析。通过对诸多考古实物的探析,郭老师认为纸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能以后期纸的标准看待早期的纸。纸的产生时间不宜定的太早,但纸的产生时代也不能定的太晚,应当动态地看待纸的起源与发展。在对实物进行介绍分析后,郭老师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了纸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在探究“纸”字与纸的实物两者间的关系时,应避免被今日的习惯思维误导。在探究“纸”字的含义时,郭老师认为应更注重出土文献而非传世文献,因为传世文献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可能对文字进行更改,比如改“帋”为“纸”,从而干扰了史料信息的准确性。相对于出土的当时实物,传世文献很多是追溯性的记述,在流传过程中许多重要信息不可避免会丢失。通过对辟大夫虎符、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安店楚简、长台关楚简等出土文献中“纸”字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说文解字》等传世文献,郭老师认为“纸”的原义是絮在水中经过击打,并用“箦”这种器具过滤后形成的物品。简言之,纸是质量稍次的丝织物。后来用纸来指代纤维制品的纸张,是由于丝絮和纸张的生产工艺,大致都包含打浆和捞取晾晒等步骤,造纸与漂絮在某些工艺上相同,且纸张与丝絮在外观上也有相似之处。新生实物的命名往往借鉴甚至沿用与之相似之物,纸的意义也因此增加。讲座最后,郭老师结合“纸”、“帋”二字的流传,对纸是否存在丝织品阶段进行了辨析。

讲座结束后,雷虹霁教授进行了点评。雷老师认为在帝制中国早期材料较为匮乏这一研究背景下,将物质文化与文献相结合,对于推进学术研究十分重要。部分同学就造纸术的流传演变、“纸”字字形的演变及使用等问题进行了提问。郭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认真解答,并结合自身求学研究经历分享了治学方法与经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