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多元·互鉴·共美:携手共谱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

【发布日期:2023-07-06 | 点击数:

2023年7月1至7月2日,第六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举行。

论坛首场报告分享会于7月1日上午在知行堂进行,由中央民族大学杨晓黎同学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世光、中央民族大学刘淼、清华大学杨洁钫、南京师范大学杨智雄、北京师范大学罗梓叶、中山大学朱迪六位同学在会场进行论文报告分享。完成分享后,由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对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点评。

李鸿宾教授充分肯定了各位同学的选题和研究,并依次指出研究中尚存的不足之处。一是论文报告的六位同学在论文中还需要紧扣文章的主题,减少表述与文章内容无关的话语,二是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还需要对论文的题目做一个精炼,要准确无误的表达文章所论述的中心和问题意识,三是要以更加准确的行文逻辑,表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在考证相关问题的过程之中,要尤其突出逻辑性。

7月1日下午至2日上午,论坛分设的四个分论坛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术分享与探讨。其中,第一分论坛下设图像解读与文本考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与国家治理两场,邀请了黄金东老师、赵桅老师做点评人。第二分论坛下设元明时期的北方民族史与清代民族史、清代北方民族史两场,邀请了赵令志老师、魏建东老师做点评人。第三分论坛下设古史新探与历史书写、唐至辽宋夏金时期的边疆与族群两场,邀请了吴天宇老师、曹流老师做点评人。第四分论坛下设中外互动与交流史、中华民族史的再认识与近代民族史研究两场,邀请了章毅君老师、马金生老师做点评人。

四组分论坛分别于7月1日下午,7月2日上午分两场,围绕不同专题依次举行。第一分论坛在民族博物馆会议室举行,共有11名同学开展汇报。大家从社会文化内容变迁、制度建设的历史变迁、方志文本书写三个方面讨论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7月1日下午,六位同学以“图像解读与文本考察”的专题展开讨论,中南大学向定全对川西、滇西北藏传佛教寺庙“汉藏合璧”建筑图式的进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刘子星和青海师范大学姚三刚考察地方志的文本属性,吉首大学田晨钰和中央民族大学蒋玉晨运用地方史料和官方档案考证国家治理之手段,中央民族大学杨俊涛则对《周礼》失载燎犬祭法的动因展开探究,会后大家针对国家化与内地化的概念甄别问题展开热烈讨论。7月2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付永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皇蓉、大理大学余光杰、蔡飘、陕西师范大学王梓杨与中央民族大学孟书娟等五位同学以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为重点,爬梳各类地方性文献与官方正史,对边疆民族治理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黄金东老师、赵桅老师分别肯定了大家的选题和问题意识,但都需要再进一步注意论文在细节之处的论证和表达。通过研讨和分享,各位参会同学在展现出论文之中独居魅力的问题意识,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之中呈现学术面向的多维活力。


第二分论坛在文华楼1304会议室召开,共有13名同学作汇报。魏建东老师、赵令志老师评议本分论坛中论文选题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从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来对元明清北方民族史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示同学们注意史料的多维考察,要以详细史料去分析论证问题。7月1日下午第二分论坛的汇报专题为“元明时期的北方民族史与清代民族史”,魏建东老师肯定了第一篇汇报分享宁夏大学李诗琦《<黄氏家谱>所载元代脱脱始祖传说叙事研究》的新颖选题视角,利用汉族文献挖掘民族信息,但魏建东老师也强调面对该类文本的考察应不局限于“对与错”的是非论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记忆。另外,魏建东老师也强调了论文撰写过程中民族文献的运用要注意转写类型、注释等问题,如本场汇报北京师范大学林彦兴《元延祐年间和世㻋避难地“扎颜”地望补证》、中国人民大学额震《布里亚特历史文献《六部落与八氏族简史》初探》等文章。7月2日上午第二分论坛的汇报专题为“清代北方民族史”,本组汇报同学针对蒙文、满文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中央民族大学韩天阳《清初汉军额驸考论——以和硕额驸孙承运家族为例》、李文奇《<黑林岭地图>与恒禄巡边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白苏日古嘎《海山与博格多汗政权》等文利用民族档案对我国清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展开进一步研讨。赵令志教授也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与民族文献运用能力,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对元明清时期的多元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互嵌有了深刻体悟。


第三分论坛共有13名同学分别汇报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了政治史、艺术史、历史人类学等多个方面。曹流老师、吴天宇老师分别为参会同学指点迷津,对许多同学的论文,非但从细节上把关,而且高屋建瓴,指出论文结构、观点及论证中的问题,为同学们指明取经方向。7月1日下午进行了第三分论坛第一组的讨论,围绕古史新探与历史书写的议题展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郑云霄、北京师范大学樊柏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郭辰、中央民族大学李明、姚江、孔令昊等6位同学分别汇报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除参会同学互相评议外,中央民族大学吴天宇老师担任第一分论坛第一组的评议人。7月2日上午,第三分论坛第二组“唐至辽宋夏金时期的边疆与族群”的同学们学术分享多涉及民族政治关系与国家治理等问题,如中央民族大学杜峥弈关注唐代幽州权力结构、四川大学王挺论述吐蕃舍人对唐蕃关系史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吴娟婷则对宋代““徭蛮””地区州县治理的转变机制展开阐述、新疆大学杨玺印、查全胜以北宋与唃厮啰的贡赐表为切入点论述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规律。清华大学牛孟恩同学与李木石则分别通过墓志铭与图像史料对其背后蕴藏的民族交往现象展开解读与阐释。曹流老师对本场汇报阐发了有关论文选题与逻辑论证的深刻洞见,同学们受益颇丰。

第四分论坛共有12名同学分享,各位同学立足于中外互动和中华民族史的基本线索,以多维的角度讨论了历史上中日交流、海上贸易、湄公河华人移民、近代国民观、农耕经济转型等问题。在7月1日下午第四分论坛中,陕西师范大学傅亭瑄探究了9至11世纪的中日民间交往史事,安徽大学薛冰考察了十五世纪明朝与-国家交流交往的动因。暨南大学刘哲揭示中朝之间礼学传承微妙脉络,广西师范大学李振鑫同学关注湄公河三角洲这一“水上疆域”中浮沉的华人移民群体,中央民族大学阳梦婷同学分析了英国名为贸易实为侵略的本质与西藏地方的反抗努力,厦门大学吴亮同学全面论述了1956年新马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这一事件对两国邦交的影响。7月2日上午,第四分论坛宁夏大学董书豪揭示了西夏对于“中国”认同的独特面向,湖南大学韦夏宁梳理了近代国民观的演变流程,云南大学周成飞对民国时期的西南边疆民族情态进行了讨论,东北师范大学赵士见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的鄂伦春族的生计方式转型,南开大学张维达考证了民国年间溥儒意图满族问题解决的政治活动,山东大学王博反思了国民大会对回族带来的深刻影响。章毅君老师、马金生老师分别对两场学术分享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对参会人员的论文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对各自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7月2日下午,随着论坛各分组讨论相继结束,本次论坛也进入尾声。闭幕式于14:30在知行堂举行,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盛肖霞主持。闭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刘子星、天津师范大学张汉青、清华大学牛孟恩、暨南大学刘哲分别就各自分论坛的研讨情况和参会感受作了总结发言。随后由学院团委书记范钰婧宣读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名单,杨洁钫、朱迪、刘子星、王梓杨、张汉青、韩天阳、姚江、牛孟恩、刘哲、张维达等10位同学荣获优秀论文奖,并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院院长赵令志、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鹏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

最后,盛肖霞老师做总结发言。她首先向学界前辈们表示感谢,他们基于科学研究与现实关怀,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发展研究;其次向与会的所有青年学子表示感谢,他们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后备力量,或很快成为中坚力量,愿大家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这一学科大树的枝繁叶茂增添绿意;最后向所有参与筹备第六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盛老师殷切希望在座的年轻学子们在未来学术之路上,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顺应历史之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在更高的学术殿堂再聚。

会后,参会代表们在论坛会务人员带领下前往民族博物馆进行游览参观,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