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纪要|西南林业大学尹仑研究员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04-25 | 点击数:

2023年4月21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51期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尹仑老师,题目为《民族传统知识与应对气候变化》。讲座由苍铭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百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结合中央民族大学“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的校训和精神,尹老师主要从“源”、“知”、“行”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讲解。

一、源:气候、历史与文化

在“源”的部分,尹老师从历史的角度对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人们通过关注气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对气候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决定论”和“民族气候学”。

“气候决定论”源于古希腊文明,以希波克拉底产生的影响最大。启蒙运动时期“气候决定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将气候的影响与道德、法律和国家制度联系在一起。二十世纪“气候决定论”达到顶峰,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气候脉动理论”,指出气候是以几个世纪为周期的脉动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形成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分布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民族气候学”是研究传统民族社会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传统知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者们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族社会开展了民族气候学的研究。如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奥尔洛夫等对当地土著民族的传统天文知识进行了研究,并将传统知识称为“民族科学”。巴拉亚扎拉等对东马来西亚沙捞越农民掌握的与天气和气候预测时间相关的“感官知识”的研究。扎卡里等对肯尼亚西部纳伽尼社会原住民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传统知识的研究。

二、知: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与民族传统知识

在“知”的部分,尹老师从气候变化与土著民族和地方社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土著民族、《巴黎协定》与土著民族、民族传统知识与减缓和适应策略等内容进行了讲解。

尹老师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土著民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和挑战,土著民族也基于他们的传统知识的创新与能力提升,开始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尹老师开展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案例有:美国印第安人纳瓦霍部落的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秘鲁安第斯山区农民的气候变化、农业和传统知识,新西兰毛利人的气候变化与飓风灾害,瑞典萨米人的气候变化、经济开发和环境等。同时,尹老师在国际和国内还分别组建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团队”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南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生态知识研究”,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共生关系中藏彝走廊各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与价值研究”。

而传统民族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概念涵括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传统知识和适应。在长期生计实践的过程中,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形成了与地方天气和气候密切相关的传统知识,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的生计取决于周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而这些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是基于地方生态系统,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形成的。

尹老师还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巴黎协定》等与土著民族和传统知识的相关决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和地方立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以及与气候相关的传统知识、气候变化背景下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传统知识等多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讲述。

三、行:基于民族传统知识的气候行动

在“行”的部分,尹老师为大家进行了实践性的生动讲述。首先讲述了什么是SDGs 13 气候行动,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3项,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其后,为大家展示了自己在云南藏族农村和肯尼亚那伽尼部落的基于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最后,尹老师阐述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气候行动。

关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尹老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和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了阐述,并总结道:“民族传统知识蕴含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光芒”。

本次讲座,尹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方法给予了与会老师和同学诸多的启发。参与讲座的多位同学与尹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尹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书目。

最后,苍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认为尹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提出了三点思考,供同学们学习借鉴。第一,学习研究需要交叉互鉴;第二,写文章要注意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做学问要有国际化视野。本次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均受益匪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