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国家图书馆任昳霏研究馆员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3-04-07 | 点击数:

2023年4月4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49期在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任昳霏老师,题目为《北京城图话北京——明清北京地图中的“非科学”书写》。讲座主持人为我院蒙曼教授,校内外近百位师生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任老师先对选择《北京城图话北京》为题作了解释。一方面,她认为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任老师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明清图像,这也为她重绘北京历史样貌提供了材料支撑。

任老师讲到,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原始地图时期保留下的资料很少,传说中先民留有大禹铸九鼎图等,但无人得见其图。之后是第二个阶段,即古典地图阶段。这一阶段在原始地图的基础上经过了一些演变,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地形图、驻军图,东汉和林格尔汉墓所出土名城图等都属于这一阶段的代表。它们的特点是方向不固定,区域时大时小,属于一种见山画山,见水画水的模式,即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地域面貌。第三阶段是从传统地图向实测地图转变的阶段,这一转变最早发生在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来华,西方制图理论和地学观念流入中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新理论、新观念虽然对中国传统制图方式形成冲击,但中国传统形象画法依然延续下来。总体来看,大量地图仍接续着传统地图的样式。洋务运动之后,在取法西洋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地图才逐渐为实测地图所取代。

传统地图中的诸多形象画法和直观表达,更符合大多数国人的读图习惯。在没有接受过西方地理学认知的前提下,传统地图更容易被大多数普通人接受。因此,传统地图中多样的、个性的、“非科学”的书写特征值得更多关注。传统地图中的“非科学”要素,是区分中西地图的关键特征,也是传统地图思想的直接体现。

通过对传统地图与实测地图进行对比,任老师对实测地图的非科学性表现以及书写方式逐一讲解,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非科学性”书写的表现

这种表现主要分为:

全屏模式:充分利用纸张空间,即城池随纸张的大小形状而变化、纵向与横向采用不同的比例、着重描绘希望展示的地理要素。

方形传统:都城城圈理想追求,即地图对“凸”字形城圈的优化等。

一定对称:重九宫殿是中轴,即突出中轴线宫殿的核心地位、中轴线宫殿的虚化与意象等。

若隐若现:神秘宫城难现身,即云雾中的紫禁城难见真身、宫殿的象征画法等。

谁是大哥:三山五园排座次,即绝对的主角颐和园、心中的主角圆明园、可有可无的畅春园等。

二、“非科学”书写的特点

任昳霏研究馆员从都城地图特点、传统地图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都城地图特点方面,首先一直保持着对理想都城布局的执念,即方形传统和一定对称,其次,整个北京城图都体现出一种皇权至上的理念,如祥云缭绕、若隐若现的感觉。而在传统地图特点方面,共性有全屏模式和或大或小,全屏模式就是将整个图都填满,而或大或小即扩大外城的画法。

三、从“非科学”书写看北京城图的谱系

任昳霏研究馆员从“非科学”的形象地图和科学的实测地图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在形象地图阶段,作图者比较重视相对位置,在种类上运用于从志书到单幅的广大领域,在范围上则不但运用于民间,也运用于官方,这种方式年代早、流传广、影响大。而实测地图更注重绝对位置,运用于单幅图画中,年代晚,流传限于官方,影响较小。

四、由“非科学”书写引发的思考

任昳霏研究馆员提出,在传统地图科学性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传统形象画法,重视地图背后的思想与象征和绘图的历史背景与谱系。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地图逐渐向实测地图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地图蕴含的诸多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被摒弃。传统北京城图放弃追求精确测绘的“科学性”,转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书写创作之路。北京城图中的“非科学”书写方式,传递了绘图者的思想情感,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形成了一套传承久远的绘图原则。

传统地图,除了直观地展示地物之外,北京城图饱含感情地描绘着生兹在兹城市。地图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是形象而直观的,是节制而实用的,是经年沉淀又世代传承的。这样才能延续中华文脉,才能读懂中国的古代与未来。

在本次讲座中,任昳霏研究馆员以点及面,以全面透彻的研究方式带给与会者诸多思考。讲座结束后,部分参会者基于讲座内容进行了积极提问,任昳霏研究馆员一一详细作答。

最后,蒙曼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利用考古图像、地图图像等进行研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个传统需要发扬光大。除此之外,蒙曼教授将讲座内容与我校的重点话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联系,指出此研究方法对于建立中华民族主体性、建立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解释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通过“竹节”的例子显示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是中国精神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今的社会以科学性、机械性为准则,国人原有的审美属性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走向消解。图画作为审美体系的一部分,是否还应该包含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是我们需要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