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北京大地乡居文旅研究院李霞院长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2-06-28 | 点击数:


2022年6月21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第126期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北京大地乡居文旅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李霞博士,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永志教授主持。

李霞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在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文旅振兴乡村——后乡土时代的理论与实践》、《谁的街区被旅游照亮》等著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主持了数十个旅游区或旅游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工作,成功落地多个乡村度假、旅游扶贫和乡村综合发展项目,尤其是在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政府和相关行业的肯定,并在学业和界内广受好评,堪称文旅行业的青年新锐人物。

李霞博士首先介绍本次讲座的主题,即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应用。讲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民族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体现;二、5条实践中总结的民族村落文化遗产产业化利用路径;三、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空间模型构想。

一、民族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体现

首先,李霞博士介绍了在乡村进行文化遗产调研的工作方法论。每一个乡村都不同,乡村多元价值的核心是这片乡土独一无二的自然和文化,是无法替代的新乡土生活体验。如何重新发现并展现乡土多样化的价值?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李霞博士和团队提出了“乡村探索员”的人才角色。乡村探索员的使命是:发现乡土真实价值,带领乡村丰富体验,链接城乡长久情感。

将乡村独特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资源,需要认真剖析乡村资源系统。李霞博士总结了在乡村需要关注的5大类19小项资源内容,大致划分成自然、遗产、美食及物产、民艺和风俗五个方面:一是自然,即村落所处的山水环境,包括有知名度的山水景区、未形成景区的山水资源、地方自然生态特色、突出的植物或动物物种;二是遗产,具体为村落内部及周边的文物遗产,如文物保护单位,公共性历史建筑,老宅,古树、古碑、古井等遗存,旧物;三是美食,主要是乡村老字号(老店)、有代表性的地方风味、重要节日或仪式的特别菜肴、乡厨、乡土特产及特别的食材;四是民艺,亦即村庄和周边的非遗和手工艺,譬如,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匠人巧妇、手工制品;五是风俗,包括节日、重要仪式、喜好与禁忌等。李霞博士强调,在上述调研方面应努力找到村庄专属的破题点,形成未来产品、文创、活动和体验的特别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在全市、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寻找高端资源的接入和嫁接。另外,光有乡村区域的本土化调研是不够的,如何促进城乡统筹和融合,需要配合有效的外部资源整合和市场调研。

概括而言,李霞博士认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法应当有三个转变:从基于物质空间的村落踏勘到以旅游人类学为指导的田野调查;从以改造建设为核心到以社区营造为核心;从文化内容展示参观到创意转化高品质的文旅业态。

二、5条实践中总结的民族村落文化遗产产业化利用路径

有了前述的方法论支持,民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利用,可相应地找到一些可行的方向和路径。产业化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通常人们觉得农业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但农村从来不只有农业,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即是百业兴旺的状态。文化本身从生活而来,饮食、服饰等均来源于生活。产业化即是让这些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产业化可以将文化遗产再次注入居住、旅游、度假、餐饮消费、娱乐体验等各方面,从生活中来的文化再回到生活中去,回到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即是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朴素的理解。

对于民族文化遗产产业化利用,大地乡居研究院总结出文化、业态、景观、游线、运营5个维度的工作路径。

首先,从文化视角出发,为民族村落量身定制一个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是一个具有地标性、示范性的乡土文化品牌中心;一个链接城乡、民族团结的乡土文化教育中心;一个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引擎中心;也是一个集散信息和客流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可以联合知名设计师与专业策展团队,改造乡村公共建筑,并策划乡土文化主题展览,塑造乡村全新的文化中心与精神中心。要特备重视乡村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管理、乡土文化体验设计和乡村博物馆品牌传播。

第二,可以依托民族文化遗产特点,构建一系列在地文化深度体验节点,包括故乡文创中心、新民艺公社、文化民宿、遗产酒店、文创农礼店、风景餐厅等,通过一个个餐饮、住宿、娱学、购物等多样化的深度民族文化体验空间,共同构建一个共享式、活态化的乡土文化展示体系。

第三,在乡村风景道和景观节点上体现民族文化遗产。打造具有通达、休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乡村风景道,同时推行自行车道、徒步道、自驾车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串联起民族村寨沿途各文化节点,形成一个线性景观服务网络,并最终实现“点线面“联动的乡村旅游网络。

第四,建设乡村探索游径。通过廊道型、开放型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空间建设,一方面,最大限度保留在地原真性,带领游客深入乡村腹地,延长游赏时间,探索性、沉浸式的感知民族村寨文化;另一方面,引进数字化、科技化手段,打造主题场景AR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最后,持续的乡村文旅大运营。持续介入民族村寨的后续运营服务,通过整合自有渠道、合作渠道、专家资源库、媒体矩阵等,扩展更丰富、更广泛的文化运营内容。以包括乡土文化名家讲堂、研学课程包装设计、乡村纪录片拍摄、民族文化节庆策划执行、乡土丛书出版、农产品直播销售、非遗文创开发、乡村艺术节等方式,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

李霞博士将上述五项内容结合实例进行了生动的阐示。如以广西某苗族自治县某博物馆、敕勒川故乡文创中心、草原民艺工坊(蒙古族)、大地乡居·龙船调精品民宿(土家族)等为代表,介绍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产业化实例。

三、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空间模型构想

李霞博士提出以“博物馆中心建筑+在地文化节点+乡土探索游径”三个空间层次实现村落型民族文化遗产产业空间的模型构想。

突出围绕民族村寨的文化独特性,示范性打造一个乡村博物馆中心建筑,通过艺术化的展陈设计全面介绍传播少数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同时复合要素功能布置兼具接待、咨询、集散等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功能于一体;散落于村寨空间,结合资源分布,提升设计A级景区、文化遗址、文化民宿、遗产酒店、民族风物文创店、新民艺公社、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创农礼店、产业庄园乡土景观小游园、大地景观等多样化的在地性文化体验空间,并通过乡土探索游径串联博物馆中心建筑与在地文化节点的游赏通道,使整个村寨的文化体验交融在一起,让游客沉浸式感知整个村落的地域文化历史、乡土人文风情,包容性打造开放式、活态化、体验化的民族村寨乡村振兴。

最后,李霞博士介绍了大地乡居的陪伴式产业解决方案。大地乡居自2015年起探索基于乡村文旅项目的综合性发展诉求,以及乡村“缺人才,缺资金,缺基础”的现实性普遍问题,以乡村文旅产业运营和乡村资产管理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建设和内容导入,以“五位一体”的模式推进乡村文旅项目落地,近年来塑造了诸多成功案例。

讲座结束后,李霞博士同参会听众围绕本次讲座主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徐永志教授作出简要评议:

第一,本次讲座以“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利用”为题是基于拓展历史思维、扩大研究视野的考虑。由历史学入手思考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关研究,既符合教育部倡导“新文科”教育发展趋势,又拓宽了历史学研究领域。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史学新的发展方向与学科增长点,更可作为深化旅游历史学研究的有力推手。

第二,应将民族文化遗产研究视野置于中华文明变迁发展的整体历史背景中,不断加强田野调查的深度、力度,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内容,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并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当今国内外教学与科研的大趋势。广大同学应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这一路径,知行合一,努力实现学术研究的创新与致用。

最后徐永志教授总结道,李霞博士的讲座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等方面,体现了学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致力于文化遗产学的融合研究与实践,有助于给史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撰稿:张春阳、李天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