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张铭心教授做《从墓志源流看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流与合流》线上讲座

【发布日期:2022-05-31 | 点击数:

2022年5月10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铭心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题为《从墓志源流看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流与合流》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是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史学前沿及理论方法》系列讲座中的一次,也是民大史韵系列讲座之一。校内外师生将近两百人参加了线上听讲。

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对石刻史料的重视,墓志资料的搜集整理成为历史学界关注的热点。讲座伊始,张教授介绍了墓志搜集整理和出版情况。

据粗略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墓志类图书出版了不下百部。在1980年代以前,虽然只出版了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这一部墓志类图书,但却是对魏晋南北朝墓志划时代的系统著录。1980年代以来,石刻类图书的编辑出版逐步得到重视,并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例如《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千唐志斋藏志》《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等。进入90年代,墓志类图书整理和出版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可谓石刻搜集整理工作的划时代成果。此后《邙洛碑志三百种》《洛阳新出土墓志释録》等图书,特别是《新中国出土墓志》系列图书将墓志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推向了高潮。

接着,张教授集合自身研究讲解了墓志的源流发展。墓志自汉代出现以来,就开始了自中央(都城)到地方、自官贵到民间的发展过程。到了唐宋时期,基本上成为了汉人族群(包括汉化族群)丧葬文化的特征之一。

墓志的起源时代,根据现有出土文物的判断为东汉时期。到了西晋时期,墓志的数量开始猛增。从出土情况来看,西晋末年短短的十几年间,墓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其形态均为碑形,包括圭首、圆首和方首;铭文书式亦不统一;使用中心为洛阳。西晋是墓志的发展时期。进入十六国时期后,墓志的使用中心转移到了以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且在形制、名称和书式上开始统一,张教授在研究中统称其为“河西圆首碑形墓表”。五凉时期可算是墓志的完善时期。墓志转型于东晋。晋室南迁后,建康为中心的地域开始出现墓志的使用,但其形制从碑型转变为方形。这与当时南迁的墓主将南方的坟茔作为暂厝处有关。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后,北方地区的墓志使用中心转移到了平城,墓志形制则方形碑型混用,北魏平城时代后期则以圆首碑形墓志为主要形制。墓志融合于平城。同时,墓志异化于更西北的高昌。高昌国墓志,基本上为正方形。从其“墓表”的名称和地缘关系来看,其继承的是“河西圆首碑形墓表”。北魏迁都洛阳后,政治文化中心区域的洛阳开始出现大量墓志的使用,除个别例外,皆为方形。墓志正式定型于洛阳。

墓志源于墓碑,经历了从碑形到四方形的变迁;发源于山东后流传到洛阳,再分为两支,最终在洛阳汇总、定型。汉晋南北朝墓志源流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发展交融史。

墓志从碑形向方形的三次转型,虽然表面上看是三次非常相似的形变过程,但其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却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从西晋洛阳到东晋建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分裂过程。墓志从碑形到方形转变的原因是因假葬而从简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没有脱离南迁世家大族这个群体。第二,从十六国的圆首碑形墓表向高昌国的方形墓表的转变,与西晋洛阳到东晋建康的转型有着相似之处。这是一个文化体系的延续和发展,但这个方形并非东晋方形墓志的简单化,而是因地制宜的一种地方化。第三,北魏平城时代后期,形成了圆首碑形墓志的时代和地域特征。然而进入北魏洛阳后,墓志迅速从碑形转化为方形。如果说东晋建康为中心的方形墓志是同一人群中发生的墓志形制异化的话,那么北魏洛阳的方形墓志则是一个汉文化群体对另一个汉文化群体墓志文化的接受,是北朝对南朝墓志文化的全盘接受。

从西晋到南北朝,墓志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分与合的时代。自“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开始逃离中原,主要逃离方向有三,一个是江南的建康,一个是西北河西地域,还有一个是东北地域。从墓志的使用情况来看,南方一路多为移居异地,他们有着强烈的回归愿望,所以墓志的铭文内容主要记载了家族和祖坟的信息。河西移民多是逃归故里,不存在迁葬的问题。所以这一路的墓志基本上继承了西晋墓志的风格,但进而形成了地方特征,即形制均为圆首碑形,自名均为“墓表”,书式高度统一。

从西晋到东晋十六国,在墓志上所表现的是一个汉文化分流的过程。从“流”这个字的含义来解释,东晋南朝汉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形成主流;西北地域汉文化则呈现出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势,成为支流。从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圆首碑形墓表到高昌国方形墓志,是汉文化在西北支流的进一步发展。从河西圆首碑形墓表到北魏平城的圆首碑形墓志,是分流后河西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回流的趋势。典型的表现是,继承了河西圆首碑形墓表的形制特征,同时铭文中出现了东晋南朝墓志中“铭”的用词。从北魏平城的圆首碑形墓志到北魏洛阳方形墓志的转变,则是一个全新的汉文化群体融入主流汉文化群体——东晋南朝汉文化群的过程。南北朝以北方军事征服南朝,以南方文化融合北方的结局而告终,这是一个汉文化合流的过程。

本讲座以墓志源流为线索,探讨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与和的问题。其实,关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与和,在诸多方面都有表现。比如书法书体的演变等等。讲座列举的汉文化的合流,是南朝融合北朝的合流。但终归统一后的中国,其政治中心在北而不是南。所以这种合流的复杂性是不应忽视的。

整场讲座,张铭心教授广征博引且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墓志源流发展的概况,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积淀。这既是一场有关墓志的基础知识介绍,又涉足学术前沿,有助于触发新的研究课题。讲座结束后,听讲者积极提问。张教授回答了有关墓志书体、真伪辨别、墓盖形成时间、墓志收集方法、奉敕撰写墓志的性质等问题,加深了大家在墓志诸多方面的认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