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晚19点到21点,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硕博研究生及其他历史爱好者,开设了一场题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西北疆域与地缘地位》的云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蒋爱花副教授主持,共计二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内容分为四节:
一、西北疆域的变化。从公元907年—960年,这一历史时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北汉、南平(荆南)。这一时期,西北疆域大大内缩,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石咀山、银川、灵武等地,甘肃的今庆阳、平凉、天水等地区,陕北的靖边、府谷、绥德、延安以及内蒙古的东胜等地。这一范围之外的西北地区,或为吐蕃、或为党项,或为回鹘所占据,至于新疆地区当时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政权,如高昌回鹘、于阗、哈剌汗国等。
二、政治中心的转移。随着唐中央政府政治地位的急剧衰落,包括唐都长安所在地关中在内的西北地区在全国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也急剧下降了,关中地区已不再是这一时期全国军事防御的重点。朱全忠于公元907年取代唐朝,建立了国号为梁的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历史进入五代时期。此后建立的唐、晋、汉、周诸朝,均将都城设在河南地区,以中原为政治中心,两宋时期亦是如此,所有这一切都标志西北地区在全国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了。
三、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为什么在唐朝政权尚存的情况下政治重心就已经开始向东转移?杜老师认为:第一,唐末以来的全国军事重心在中原地区。第二,政治中心的象征——都城,自唐末以来都在中原地区。除了后唐建都洛阳外,其余诸朝均建都于汴梁。第三,经济原因往往也是导致政治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民族问题。隋唐两朝只有将都城设在位于西北的长安,才便于抵御侵扰和加强对西域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控制。第五,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原来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此时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四、西北的地缘地位。杜老师指出:第一,为中原王朝的西北屏障。第二,在经济上对西北诸族、诸国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丝绸之路仍在维持,中原王朝所需马匹主要来自西北。第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西北地区进行。第四,中西外交关系仍依靠西北地区进行。从这些方面看,西北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全国地缘政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国家的联系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其意义不可低估。
讲座结束后,进入问答环节。杜老师与与会同学展开了深入互动,评论区的提问十分踊跃。问题可谓五花八门,不仅涉及五代十国的经商风气等传统命题,也延伸到十国对北宋初期的政治影响,还有同学请教杜老师关于宦官形象的书写问题,杜老师都一一进行了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讨论尤其热烈,即相对于隋唐史而言,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不长,在学术界的关注度相对小众,研究五代十国史应当参考那些资料?杜老师建议,除了熟知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会要》、《册府元龟》(保留了五代《实录》的文本)等史料外,杭州出版社出版的《五代史书汇编》收录了不少五代时期的笔记小说,敦煌文书也有五代时期的文书,以及新近出土的大量五代墓志碑刻等,都应纳入学者的视野。由于资料分散,研治五代史的学者需在收集资料方面下很大的工夫。著名学者史念海先生曾以“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自勉,杜老师将这句勉励之语分享给大家,鼓励大家脚踏实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院2008届毕业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的胡耀飞老师作为与谈人,针对留言区的提问回应了当前有关五代十国史研究的学术热点,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与思考。最后,蒋爱花老师总结发言,杜老师学术储备深厚,对于史实的熟稔、知识的驾驭令人敬佩;在这样一个被疫情阴霾笼罩的夜晚,感谢杜文玉教授精心准备,为我院学子所做的精彩学术演讲;在授课艺术方面,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新见迭出,让我们获得了一次丰厚的学术大餐,收益颇丰。
(彩蛋:由杜文玉教授整理的《全五代十国文》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供稿:21级博士生/唐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