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胡恒副教授应邀为历史文化学院做讲座

【发布日期:2021-11-02 | 点击数:

2021年10月27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强基班“大数据与史学”课程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历史文化学院会议室举行。(点此回看此前讲座纪要)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恒老师,胡老师就清史中的数字人文与同学们进行了题为《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的分享。本次讲座由陈鹏老师主持,包括2020级强基班全体同学在内的20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观看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鹏老师对“大数据与史学”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胡恒老师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

胡老师首先提到,国内数字人文领域方兴未艾。相关讨论虽多,但多数尚局限在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上,真正把数字人文方法和具体的历史问题相结合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此次讲座侧重分享近年来胡老师及其团队关于如何将数字人文方法和官僚政治史这一史学传统议题进行有机结合所做出的尝试及收获的成果。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为什么要重提清代官僚政治史”中老师讲到:清史虽较中古史等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较为繁荣的一个断代史分支。且得益于清史研究议题转换与方法转型较为迅速、史料丰富等特点,清代官僚制度史十分适合利用数字人文量化技术做结构性、系统性的研究。但由于遭逢社会史眼光向下的倡导,加之政治史自身“方法论“上的困境和史料规模膨胀带来的挑战,清代政治史研究一度被边缘化。然而,政治史旁落趋势下”议题的碎片化“与”短期主义的幽灵“等现象一直是困扰史学界的难题。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倡导政治史的回归与复兴,希望籍由政治史整体考察的视角帮助解决上述困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代政治史如何再出发成为重要议题。

而此时恰逢国内数字人文迅猛发展,各类研究中心、期刊、基金项目、教学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胡老师认为,虽然学界对数字人文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尚存有争议,但数字人文技术也的确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力臂”。

因此,数字人文技术很大程度上应和了官僚政治史再出发的需求,为政治史的再出发提供了一种可能。在第三部分中,胡老师着重介绍了近些年他和他的团队在量化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中的尝试。老师首先以职官结构量化为例,介绍了新型量化数据库《缙绅录》以及基于这一数据库和清代履历档等档案文献做出的清代官员晋升率、晚清捐纳给正印官出身带来的影响、回避制度中捐纳“指省“的影响的考察。这些研究从整体的结构性思维出发,目之所及更是关注到了已有量化研究成果中不甚关注的中下层官员,最终得出了与此前单凭对文献记载的感性认识做出的个案研究不同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另外,老师还以“清代知府选任的空间布局“为例讲解了空间分析与官僚政治史、以“量度官僚晋升选拔中的人际关系“为例介绍了人物信息挖掘与关系网络分析的方法。

同时,胡老师还就应用数字人文技术进行政治史研究时可能会遇到的疑惑与挑战以及需要警惕和规避的问题做出了必要的提示:数字人文会伤害人文研究吗?是否会重蹈政治史“宏大叙事“的陷阱?计量的陷阱如何规避…这些疑惑和挑战都有待研究者在实际应用数字人文方法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此外,在座同学还就清史研究中满文档案的数据化、数字人文技术和史学的关系等感兴趣的问题与胡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后,胡老师殷切寄语强基班和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历史学子:一定要在受过良好的历史学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数字人文的技术方法,方能找到“数字”和“人文”最佳结合途径,最终达到“用人文驾驭数字”的目标。并鼓励同学们以历史研究者的身份多多参与到数字人文的讨论和建设中去,肩负起帮助数字人文蓬勃发展之重任。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提供了数字人文技术和史学研究深度交融的生动案例。通过老师的分享,同学们对数字人文应如何跳出略显虚幻空洞的理论和技术讨论的桎梏,从而切实为历史研究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胡老师的分享还引发了同学们课下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在场师生均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