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五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纪要|古史新探、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多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发布日期:2021-07-15 | 点击数:

2021年7月10-11日,第五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

论坛首场于7月10日上午在知行堂进行,北京大学于子轩、澳门大学张晨、四川大学许若冰、东北师范大学包思勤、复旦大学陈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吕漫、中央民族大学郑豪等七位同学在会场进行报告。汇报完成后,由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赵令志教授对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点评。

苏发祥教授充分肯定了各位同学的的选题和研究,并依次指出了研究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其中于子轩同学有关唐与突厥的研究较为薄弱,应当进一步论证石刻上的文字是否就是柔然文,为此还需要参考其他的文字史料。张晨同学在研究明代边疆治理时,需要注意元明土司制度的层次关系,对于泰文材料的使用需要再把握。许若冰同学需要找出研究主线并将其串联起来,若不清楚重构之前的情况,就谈不上重构。

赵令志教授进一步指出,包思勤同学的研究中,蒙古律例条文没有明确的时间,因此需要结合满蒙文档案的研究。吕漫同学则需要注意西北勘界前后期的不同之处,后期是尊王命,与前期(乾隆)并不一致。郑豪同学的问题在于清朝的内地十八省意识中不包含“边疆”,因而需要注意书院里的学生(汉人)深度的问题。

7月10日下午至11日下午,论坛分设两个分论坛,分别在文华楼西1203室、1327室进行。

第一分论坛共进行了五组讨论,围绕文献发掘与古史新探、内地与边疆关系史、边疆治理、边疆地区的经济与贸易、中华民族交往交融史这五个议题展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5位同学分别汇报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除参会同学互相评议外,中央民族大学吴天宇、魏建东、蔡亚龙、李劼、周海建等老师担任第一分论坛的评议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参会同学指点迷津,比如对藏族同学,学院特别安排懂藏文的老师进行指导;对许多同学的论文,非但从细节上把关,而且高屋建瓴,指出论文结构、观点及论证中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谈到相关领域的学者,为同学们指明取经方向。

第二分论坛共26篇论文,有来自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17所高校的研究生分为五组进行讨论。第二分论坛的讨论主题有历史跨度长、研究选题多元的特点。

历史跨度方面,从“汉唐时期的边疆历史”谈到“民国时期西南地区边疆治理”,如首都师大的代剑磊同学介绍了“汉匈和亲对汉初北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云南大学的李淑敏与中央民大的卢明同学对民国时期云南地方的治理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

选题方面,南开大学的李伟良同学与中央民族大学的胡泰山分别对彝族民族同源神话、南方苗瑶等族的盘瓠神话进行了新的认识,将民族史与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结合;郑州大学高爽与华中师大付永杰同学都关注到了古代南方“瘴气”的问题,以往对此多以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而两位同学分别从瘴气对元朝南征的军事行动、清代民族地区官员任用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令人耳目一新;阿穆尔国立大学的王俊铮和中央民族大学的程舒笛同学,分别对北朝墓葬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与汉唐间冠帽的演变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涉及古代民族的艺术、宗教与社会生活等方面,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民族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黄义军、姚胜、蒋爱花、赵桅、廖靖靖等老师担任第二分论坛评议人,他们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结合报告同学的研究主题,对每一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

至11日下午16时30分,所有论坛报告结束,迎来闭幕式,闭幕式在知行堂举行,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盛肖霞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上,清华大学牛孟恩、中央民族大学吴晓芳从选题、史料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分别对第一、第二分论坛的研讨情况进行了总结。

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从论文本身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方面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点评。在论文本身方面,李教授对中国人民大学张懿德、兰州大学刘锡钺、云南大学邹明天、中央民族大学刘源、郑州大学高爽等五人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建议张懿德同学将论文中的“治理”改为“行政管理”更为规范准确,学术论文的写作追求精准表达,产生任何疏漏,立论都有可能不成立;建议邹明天同学在讨论蒙藏训练班应对列强侵略的问题时,要再去明确一些它与外国(如沙俄、日本等)交涉的具体史实,争取做到“点面契合性”;建议刘源在思路上要做“元朝蒙古统治者与西南社会土著居民之间的族群矛盾”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行政管理矛盾”的属性区分。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李鸿宾教授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两条线索。第一条是从清末同盟会承袭朱元璋的汉民族主义诉求,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到1912年共和政体成立,更能适应当时复杂形势的“五族共和”成为官方思想。第二条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所形成的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李鸿宾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理上把它解释得更清晰,并与历史事实相符合。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让它更好地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

最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勇院长做总结发言。彭勇院长说,本次论坛采取研究生互评与专业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使不同场次之间的同学可以串场聆听其他会场同学的报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各青年学子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学术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学术研讨会上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以达到学术交流、切磋的目的,这正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所要追求的。

另外,彭勇院长还强调,虽然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了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增加了当代研究生的压力,但这也是对当代研究生学子的激励与鞭策。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条件在改善,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位研究生同学更要磨砺自己,勇于奋斗,在学术研究上下足功夫,在论文写作上追求创新,积极主动地抓住学术交流的机会。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只是众多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中的一个,旨在为有志于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同学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希望论坛结束后,志趣相投的同学们继续保持联系,继续关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争取为民族史研究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成为实干有用的历史学者。

供稿/李观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