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周琼教授主编《近代气候环境报刊资料选编(全十册)》公开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24-12-26 | 点击数:



近代气候环境报刊资料选编(全十册)

编著者:周琼 施磊

ISBN978-7-5013-7604-9

定价:8000

装帧:精装 16

出版时间:202410

所属分类:民国文献资料丛编


内容简介

《近代气候环境报刊资料选编》收录了从大约二百种期刊、报纸中析出的气候环境史方面的单篇文章。这些资料原是《近代环境史资料汇编》出版规划中的一部分,考虑到专题析出文献整理、编排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献专题整理的价值,便于读者使用,特将这部分析出文献单独成书。

本书按照文献的内容主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分为以下二十五类:气象气候综论、中国气候概况、气候要素、气象灾害、天气谚语、观测与预报、气象事业、气候与天文、气候与地理、气候与水文、气候与历史、气候与文化、气候与生物、气候与动物、气候与人体健康、气候与人类、气候与社会、气候与生活、气候与摄影、气候与农林业、气候与工商业、气候与军事、气候与航空、中国区域气候、国外气候。其中,气候要素一类包括日照、平流层、大气、风、云、雾、霜、雨、雪、虹、电气与气空这些要素的资料;中国区域气候一类包括综合类与北京、山西、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山西、甘肃、新疆、台湾十五个地区的相关资料。

气象学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发表的这些文章从气候要素和相关理论、中国历史气候沿革、现实气象事业发展等角度,对气候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研究与评价。这些资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还包含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观测数据,能够为气候环境史、气象科技史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资料,体现了环境史与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特点,是对之前出版成果的有力补充。



作者介绍

周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灾害文化、生态文明、边疆生态安全等问题的研究,注重环境史史料学建设,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审读委员会中国环境史卷审读专家、澜湄合作公众环境教育指导专家等。担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三交史数据库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林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出版著作6部,主编环境史、生态文明史资料12部,在《民族研究》《清华大学学报》《清史研究》《史学集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是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获云南省第12届(2008)、第16届(201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一条应受关注的藏区环境史料述论》获云南省2012年高校古籍整理研究第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2022年编著出版的《中国环境史纲》获2024年北京市优质教材。



主编导语

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彰顯出環境史學巨大的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環境史對環境中存在的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懷,對生物與非生物要素(個體、群體)發展歷程及其相互影響關係史的關注,使其研究議題及研究内容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及複雜性等特點。對歷史時期環境變遷規律、特點及趨勢的研究,對不同朝代環境保護經驗及生態破壞教訓的總結及提煉,對不同時期的環境思想、生態文化的探索及思考,既能爲現當代環境治理、生態恢復、生態制度建設提供有益借鑒,也使環境史這門既年輕(指環境史的學術研究及學科建設等方面)又古老(指史料記載及環境思想等)的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建設及話語權建構充滿了魅力及挑戰。史料是歷史學存在的基礎及保障,環境史史料學的建構及理論探討、具體案例研究等,無疑是這門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被稱爲顯學的人文學科在初建階段必須要考慮及推進的工作。

近代環境史是中國環境史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這與史料的繁雜、分散及其選擇、分類、真僞考量等基礎問題尚未明確有密切關係。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的被動近代化促使近代環境變遷的動因及面嚮豐富多彩起來。然而,迄今爲止,近代環境史學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這不僅與近代環境變遷面嚮及維度豐富多樣而導致的研究難度密切相關,更是因爲近代環境史史料繁蕪叢雜,未能得到有效的研究和利用。近代環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考證、辨析成果較少,也缺乏從理論上對史料價值、特點、範疇及優劣等進行系統深入探討的成果。比如,近代很多環境史史料魚龍混雜、真僞難辨,史料邊界極其模糊、似是而非,缺乏傳統史學視野下經挑選、整理、精煉過的史料記載的類目及内容。某些具有環境要素的史料,大多是出於考察、旅游等偶然需求或在地方志的物産資料中的零星記載,缺乏對某個環境要素的系統、延展性記載,使研究者無從下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的深入推進,也制約着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的本土化推進及國際化發展水準的提高。

鑒於此,筆者在學界相關研究及個人學習經驗積纍的基礎上,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辦公室的支持下,申報了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項目——《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旨在以專題資料搜集、整理的形式,通過對現存史料的全方位梳理,保存文獻、促進科研,以史料開拓及引領新的關注點。二〇一六年,該項目立項成功,筆者團隊便正式開始了對中國近代環境史史料學的思考及探索。

近代環境史史料的内容、類型等比較複雜,與傳統的、被史家編訂過的正史、筆記、文集、政書、類書等標準、嚴謹的文獻有極大的不同。因此,在不同類型史料的搜集、選擇、整理的過程中,筆者及團隊成員就資料的類型、篇目、凡例等問題進行了反復的討論乃至争論,多次推翻原有的分類及搜集標準,重新確定史料類目。而每一次推翻,都使近代環境史史料的分類標準有所推進。最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按近代環境史的不同領域、不同側重點來選擇、整理史料,分爲氣候環境史資料、農業環境史資料、礦業環境史資料、森林環境史資料、水域環境史資料、疾病環境史資料、灾害環境史資料、環境思想史資料、環境制度史資料、環境美學資料等幾大類型,將近代環境史史料彙編到這些大類中,形成了册數不等的《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

目前付梓的是《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的第一編,即近代氣候環境史資料的整理彙編影印稿,共六十册,資料主要包括圖書、期刊以及單篇文章三大類。这是筆者在中國環境史史料整理、研究中的處女作,以此拋磚引玉。後續各編資料的册數將按照具體情况確定,從目前的資料情况來看,每一類一百册左右。如果後續資金及項目支持情况、版權情况允許,項目組還將搜集、整理國外文獻中關於中國近代環境史的資料并影印彙集成册(約二百五十至三百册)。

《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的整理及出版,雖然衹是對中國近代環境史史料整理及分類的初步探索,思考還很粗疏,但作爲第一部近代環境史史料的整理影印本,將從學術及現實需要的角度極大地推進中國近代環境史研究的進展。首先,這是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搜集民國時期的環境史文獻,其中不少文獻屬第一次影印整理。其次,爲了突出環境史的學科特點,筆者嘗試對近代環境史史料進行較爲完善的體系化編纂,期望構建起既交叉立體又相對獨立的環境史史料編纂的框架結構,對目前近代環境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導嚮不清、史料類型不明確及研究者對相關史料的準確性及權威性把握不足等問題的解决有一定的啓示意義,也爲近代氣候環境、農業及礦業環境、森林環境及環境文化、環境思想、環境制度等新問題的研究準備權威、可靠的原始文獻。再次,《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的整理出版,將對現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較大的資鑒作用,對當代的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環境制度、環境教育及環境文化的建設,都具有極大的現實資鑒意義。

付梓之際,筆者心裏依舊忐忑。《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的篇目及分類,按筆者團隊對環境史史料學的初步思考及研究進行,對有些問題至今未形成一致的看法,目前的理解及把握也有待提高,但這却是筆者團隊在中國傳統史料學基礎上,通過對近代環境史史料的分類、特點、内容等進行初步探討、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筆者期待能以此推動中國環境史史料學的建設及中國近代環境史學的進展,當然也希望以此夯實中國環境史學科話語權構建的基礎,在此斗膽將這部叢刊的整理及面世,作爲近代環境史史料學蹣跚起步的標志。

中國近代環境史史料在整理及出版的諸多環節中,始終得到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謹致謝意!尤其感謝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辦公室韓華研究員對項目的大力支持與寶貴建議!特别感謝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李强主任、責任編輯孟穎佼博士的積極推進。因作者水準的限制,本次影印出版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周瓊

二〇二二年三月



编辑说明

《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全六十册)於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出版,輯録了關於氣候環境史的部分圖書和期刊。本次影印出版的《近代氣候環境報刊資料選編》(全十册)收録了從大約二百種期刊、報紙中析出的氣候環境史方面的單篇文章。這些資料原是《近代環境史資料彙編》出版規劃中的一部分,考慮到專題析出文獻整理、編排的特點,同時爲了更好地體現文獻專題整理的價值,便於讀者使用,特將這部分析出文獻單獨成書。關於本書的編排,有以下幾點需要説明:

一、本書按照文獻的内容主題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分類,分爲以下二十五類:氣象氣候綜論、中國氣候概况、氣候要素、氣象灾害、天氣諺語、觀測與預報、氣象事業、氣候與天文、氣候與地理、氣候與水文、氣候與歷史、氣候與文化、氣候與生物、氣候與動物、氣候與人體健康、氣候與人類、氣候與社會、氣候與生活、氣候與攝影、氣候與農林業、氣候與工商業、氣候與軍事、氣候與航空、中國區域氣候、國外氣候。其中,氣候要素一類包括日照、平流層、大氣、風、雲、霧、霜、雨、雪、虹、電氣與氣空這些要素的資料;中國區域氣候一類包括綜合類與北京、山西、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西藏、山西、甘肅、新疆、臺灣十五個地區的相關資料。

二、本書所收文獻在每一分類下原則上根據出版年份的先後順序排列,同時兼顧期刊、報紙和具體内容的一致性,盡量保證連續性、系列性文章集中排列。

三、本書所收文獻的題名基本上遵循原文照録的原則。爲便於理解和查找,對於一些部分析出或連續性的文章,結合原題進行了題名調整;一些提要、書評、抄録等類型的文章,根據文章類型重擬題名。

四、本書收録了一些當時學者對相關外文文獻的翻譯和介紹,這些資料的原著作者或其國籍不確定者未注明。

五、本書所收録的文獻存在缺頁、殘頁的情况,一些連續性、系列性文章存在缺期的情况,對此,雖盡力查找補配,仍未能補全;本書對頁面字迹漫漶不清處進行了技術處理,但仍有一些頁面影印效果欠佳。以上情况懇請讀者諒解。

氣象學專家或相關工作人員發表的這些文章從氣候要素和相關理論、中國歷史氣候沿革、現實氣象事業發展等角度,對氣候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等進行了研究與評價。這些資料具有較强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還包含了大量真實可信的觀測數據,能夠爲氣候環境史、氣象科技史等學科的研究與發展提供資料支撑,體現了環境史與多學科交叉的學術特點,是對之前出版成果的有力補充。我們衷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學界有所裨益、對現實有所資鑒。

本書是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項目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國家圖書館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本書在整理過程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二〇二四年十月



文图:周琼

初审:冷淼

复审:赵逸妍

终审:彭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