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正文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日期:2023-06-27 | 点击数:

1.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历史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教授加盟中央民族大学。蒙元史专家翁独健、辽金史专家傅乐焕、清史专家王锺翰、中西交通史专家张锡彤,社会学、民族学专家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林耀华等学术前辈,共同创建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学院以“融入主流,突出特色”为建设目标,形成了以中国民族史为特色,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为支柱的学科构架,是海内外历史学研究、尤其是民族历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

目前,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央民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院之一,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进入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学科建设序列。历史学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3门,入选教育部本科生“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202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2022年)。

学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教工党支部2019年入选“新时代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成为国内历史学“专业+思政”教育的标杆,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2020年获北京市高校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3年学院党委获评学校优秀党组织。

2.师资力量和教研组织

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博士后4人,在专任教师34人中,教授13人,副教授7人,讲师1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名师荟萃,现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师北京市教学(青年)名师4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1人,4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2人是“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称号,5人是中央民族大学“十佳教师”,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计划,4人入选国家民委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蒙曼教授获得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9年)。

学院下设有民族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4个教研室。有党政管理人员11人,设有学院(党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本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

历史学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特色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专业,是国家民委“中国史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民委“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基地(培育)”,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有“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研究院”学校科研平台,以及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中心等2个学院科研平台。拥有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和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基地资料室等2个专业资料室。

3.人才培养

1956年开始招生本科生。目前招收有3个历史学本科专业班,历史学(基地班),1995年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2015年列入国家民委重点建设专业;历史学(强基班),2020年列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3个本科专业均列入国家级研究型人才培养建设点和国家“双万计划”建设序列。近五年来,本科生的深造率均超过60%。

研究生培养,195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班,共27人。1981年获得中国民族史硕士点;1986年获得中国民族史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更名为专门史),1992年获得民族考古学硕士点;1995年与民族学、语言学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和博士点。2003年获得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史硕士点。2005年获得历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2007年获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中国史博士一级学科授权。2023年开始招收学科教育(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目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有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专门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共4个方向,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区域国别学”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方向;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有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世界史(不区分方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共7个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有教育学(学科历史)和博物馆2个方向。

4.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

科学研究以全面建设中国史一级学科为中心,以中国民族史、民族关系史研究为重点,涵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等中国古代史各断代,以及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民族关系史,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等世界史领域,并为学校民族学A+学科群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目前,以组织承担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为契机,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地区的课题数十项,获中央和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1项,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80余部。

教学建设,《唐史五讲》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首批一流课程(线上类),《中国古代史》入选为北京市首批优质课程和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线下类),《边疆史地调查与研究》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社会实践类),《唐史四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等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中国民族史概要》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优质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入选北京市首批优质课件,《蒙古史纲要》和《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辽金简史》《中国旅游史》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学院主持的《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获得2022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23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历史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有6项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和国家民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民族史”教学团队为北京市教学优秀团队。“中国南方民族史”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和北京市优秀课程思政团队。

历史文化学院积极在历史学学科主流中彰显特色和优势,服务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体系,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育从事边疆民族历史文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民族骨干人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6月更新)

关闭